天天看點

陳嘉映讀《亞當·斯密傳》:從“人的科學”來了解斯密

陳嘉映讀《亞當·斯密傳》:從“人的科學”來了解斯密

英國保守黨議員傑西·諾曼和他的著作《亞當·斯密傳》(李婷譯,中信出版集團,2021年1月)(資料圖/圖)

本書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生平,以斯密的生平為序介紹他在多個問題的主要看法。第二部分,思想,系統闡論斯密的思想,同時辯駁對斯密思想的誤解。第三部分,影響。這本書原書名是Adam Smith——what he thought and why it matters,中譯本的書名是“亞當·斯密傳——現代經濟學之父的思想”。說起來,兩個書名都側重在斯密的思想研究,的确,斯密一生平平淡淡,如他自己所稱,“除了書本之外一無所有”。他沒留下花花綠綠的故事,後人甚至不知道他的實際長相,雖然無數人崇仰過愛丁堡大道上的斯密雕像。要說生平際遇,最讓我動心的是他跟休谟、伯克這些同時代大家的誠摯友情和密切的思想交流。斯密的《國富論》出版後,休谟先是“緊張得發抖”,生怕辜負讀者的期待,細讀之後,一顆心放下來,“它很有深度,立論穩固又不失犀利”。以文會友,沒有比這樣的惺惺相惜更感人的。

在作者看來,不應當把斯密歸入流行意義上的“經濟學家”之列。他沒有提出多少經濟學方面的獨創思想,斯密自視為哲學家,他的确是哲學家——斯密的目标是建立一門“人的科學”,雖然斯密本人沒有用過這個短語。這裡所說的“科學”,比現今通行的“科學”含義更廣,指的是通過系統探究,貫通地了解一個廣大領域中的形形色色的現象。斯密不認為商業世界是個無涉道德的世界,更一般說來,他反對把經濟活動從政治、個人心理和社會心理、道德、法律分割開來,而是努力把這衆多方面衆多層次編織成一個環環相扣的可了解的整體。

休谟、斯密這些十八世紀哲人的理想是建立一門人的科學。後來兩個多世紀,一門一門社會科學先後建立,對人的方方面面做出了大量實證研究,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突飛猛進,也深刻影響了我們對人的一般了解。然而,對人這個整體的探究卻逐漸荒蕪。我從青年學者徐瑾的一本書裡讀到卡爾·波蘭尼的一句話,“近代以來,與經濟嵌入到社會關系相反,社會關系被嵌入到經濟體系之中了。”那是波蘭尼幾十年前說的,可歎的是,這一趨勢于今更烈。順着這個趨勢來讀斯密,幾乎無可避免地造成嚴重誤解。而本書作者在“人的科學”這一總體關照下融通了解《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這兩部看似沖突的皇皇巨著,大大有助于消除對“看不見的手”等著名斯密論題的廣泛誤解。

陳嘉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