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因為糧食?還是希特勒承諾日耳曼民族的瘋狂目的

我們今天要來談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家大概都聽說過二戰,有電影、書籍、旁人的口述等。今天我不是要叙述戰争經過,而是要說史上最具摧毀力的一場戰争為何爆發還有如何影響今日世界。曆史課一般喜歡探讨戰争因為戰争容易出考題,開始有宣戰日,停止有休戰日,社會、政治、經濟種種戰因更易出選擇題。但事實并沒那麼簡單,比如說二戰何時開始,一般會認為是一九三九年九月德國入侵波蘭。但我并不認同,我認為二戰開始是一九三一年日本入侵滿洲,或最遲是一九三七年日軍侵華。也有人說是一九三三希特勒奪權或是一九四一美國參戰,這的确非常很複雜。戰況在中國尤其殘暴血腥,由南京大屠殺可見,有三十萬人之多被殺,這至今影響我國與日本的關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因為糧食?還是希特勒承諾日耳曼民族的瘋狂目的

在西方有電影電視對二戰的認知大緻來自歐洲戰場,希特勒開啟的戰争。希特勒是極少數名副其實的大惡魔,要不是他,二戰爆發的機會很渺小。但他确實在一九三三年靠其令祖國再次偉大的承諾,外加排外、反猶太情結上位。德國迅速重新武裝,後來無法避免戰争的爆發。戰争初期,德軍研發新戰略,利用新科技打仗(坦克車、飛機尤其是貨車)。這被稱為閃擊戰,即利用快速運輸、坦克、空軍來援助步兵,戰初政策效率極高。德軍一九三九年秋至四零年夏近九個月内潰擊波蘭、挪威、丹麥、荷蘭、法國全部。征服中歐後的德國目标投往英國但沒有直接登陸,反而選擇大規模空襲。英倫空戰是皇家空軍與納粹德國空軍交鋒,英方雖防止德方全面控制英國領空,德軍仍得以持續襲擊英國,也就是倫敦轟炸,同時歐洲列強也在北非對戰。北非戰役發生于一九四零至四二年,英國蒙哥馬利将軍打敗德國「沙漠之狐」隆美爾将軍,北非戰場也是美軍首次與德軍交手之處。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因為糧食?還是希特勒承諾日耳曼民族的瘋狂目的

一九四一年是二戰轉折點。首先納粹進攻蘇俄,诋毀一九三九年《德蘇互不侵犯條約》。這使戰争急速升溫而且令資本列強與蘇聯同盟。而後納粹德國攻俄開啟所謂東方戰線,不過對俄國人而言是西方戰線,也導緻數百萬人死亡。偷襲珍珠港也在一九四一年,日軍希望如此高調行為能使美國卻步,保持中立。一九四一年日本入侵東南亞大部分,此舉令澳洲與紐西蘭憂慮無比。澳新作為大英帝國聯邦成員當然已經參戰,但如今可以在後院就攻打日本。美澳參戰伐日時,戰火已經延至全世界,有時意味着打仗、挨餓、受炮擊,其他時候意味着生産,二戰大國不會想到阿根廷,阿根廷卻是英國肉類四成來源地,對盟國貢獻甚大。美國參戰确實改變一切,固然德軍無論如何都無法征服俄國。冬季沒人可以征服俄國,除了蒙古人(上一篇有提到)。不必多說一九四二年主要戰役,像是斷送日本勝戰中途島之役。但要說到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攻城緻戰争史上死傷最慘重的戰役之一,造成二百萬人死亡。德軍先是投放一千噸的炸彈,俄軍對策則是盡可能靠近德軍讓德軍發動空襲時雙方的士兵都會殺到。這招有走到一點效果,但德軍仍成功拿下城市大半。此時蘇軍反攻重重包圍德軍第六軍團,第六軍團漸逝于嚴寒、饑餓才投降,斯大林格勒扭轉了歐洲戰場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因為糧食?還是希特勒承諾日耳曼民族的瘋狂目的

一九四四年美國在太平洋采取跳島戰術逼近日本本島,美國加拿大軍六月解放羅馬,英美加軍在諾曼底成功搶灘,寫下納粹終結篇的第一頁。一九四四年底,盟軍由西挺進,而蘇軍由東邁入,德軍最後掙紮以失敗收場。墨索裡尼一九四五年四月遭處決,四月底希特勒自殺,同年五月八日德國無條件投降,盟軍宣布在歐洲勝戰。三個月後美國投放戰争史上唯二枚原子武器導緻日本投降,二戰告終。戰争當然有起因,是德國、日本(意大利不是很重要)軍石化不受控制。要說是由希特勒瘋狂或惡毒很容易,但仍不能解釋納粹為何要入侵蘇俄,更無法解釋日本為何偷襲珍珠港。惡毒以外還有許多緣由,對我而言最有趣的是糧食。希特勒想拓展版圖的理由許多,他常提到為德國人民奪取生存空間。德國農業因為農場面積小,效率低迷,德國要自給自足則需要很多土地。原計劃是波蘭、烏克蘭及俄羅斯東部而将許多德國農民移上此土地來供給德國人民。這叫做饑餓計劃,因為計劃要兩千萬人餓死,細思極恐和滅霸差不多。大部分為當地波蘭、烏克蘭、俄羅斯人,其餘則是勞動緻死的猶太人。納粹政權屠殺六百萬名猶太人,許多餓死,許多死于專門為了系統性屠殺的滅絕營中。滅絕營有别于集中營或是勞工營因為主要功用是屠殺猶太人、羅姆人、身心障礙者及其他納粹黨不認同的族群。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因為糧食?還是希特勒承諾日耳曼民族的瘋狂目的

同樣地,戰争前夕日本糧食供給也緊張,因為國内農業難以負擔人口增長。日本也想拓展農業,例如将日本農民遷往南韓。英屬印度逾一百萬人死于饑荒,全因為英國不願配置設定糧食,而這令許多印度人改觀認為英國自稱優越根本是謊言,越南饑荒也是逾一百萬人死亡。二戰在曆史中是個分水嶺,其後全世界,包括西方都要重新思考西方主導世界能否,甚至應否視為進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