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注|音樂為槍:抗戰歌曲與救亡圖存

梁啟超曾言:“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這一話語诠釋了音樂對塑造國民意識的重要價值。1931—1945年的抗戰歌曲誕生于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時局下,擔負着“救亡圖存”的時代使命,成為伴随抗戰始終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展現。所謂抗戰歌曲主要指抗戰時期湧現出的以“抗日”為主題的音樂作品。抗戰歌曲與局勢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發揮着重要的曆史作用:控訴與覺醒、宣傳與動員、歌頌與期望。這些主題密切相連,既有一脈相承的延續性,又呈現出各自階段性的側重點。

01

控訴與覺醒

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東北,使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民族蒙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縱不能到前線殺敵,也當在後方呐喊”,愛國主義思潮迅速傳播開來,影響各界。“音樂救國”的風氣由此形成。愛國音樂家長歌當哭,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創作出系列歌曲。九一八事變後,黃自創作的《抗日歌》、何安東創作的《奮起救國》等最早的抗日歌曲出現。随後,抗戰歌曲如雨後春筍般在中國大地上繁盛起來并持續發展,在這一階段中,抗日歌曲主要承擔了兩個使命:控訴與覺醒。

用歌曲表達“我們銜着最大的仇恨”,表達對日寇的憤怒,成為鮮明的主題,如田漢在《憶聶耳》中所述:“聶耳的偉大是他通過音樂語言表現了中國人民對民族敵人無比的憤怒。”《松花江上》通過“故鄉”“爹娘”等訴說故事般的叙述語言,描繪出東北淪陷後人民背井離鄉的凄慘畫卷。《國恥紀念歌》以铿锵有力的節奏,直訴群眾内心對日寇的無比憤慨,“飛機炸彈扔,無辜群眾遭屠殺,血染遍地紅”。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時,激發受苦群衆“知恥而後勇”的覺醒與反抗意識。《抗敵歌》唱道:“強虜入寇逞兇暴,快一緻永久抗敵将仇報!”《旗正飄飄》慷慨高昂:“奮起團結,旗正飄飄!”《畢業歌》旋律铿锵、義憤填膺:“我們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場,我們不願做奴隸而青雲直上!”

1935年,日寇把侵略矛頭指向華北,華北事變使中華民族的危機進一步加深。此時,抗戰歌曲也朝着規模化、集體化、與群衆相結合的方向發展。群眾歌詠會、抗日救亡業餘合唱團、歌曲作者協會等系列組織性協會迅速成立,“各種類型的歌詠組織像雨後春筍般地廣泛建立了起來”。用歌聲激發全民族抗戰意識成為大勢所趨。蕭友梅在《音樂的勢力》中提到:“音樂的節奏可以指揮最大群衆,可以統一整個民族的舉動。”呂骥在《論國防音樂》中喊出“共同從事于音樂的救國工作”的口号,力圖團結全國音樂界人士齊心協力、共同抗戰。

這一時期的歌曲,更加呼籲形成全民族團結抗戰的意識。愛國主義救國音樂賦予歌曲創作全新的内涵,“在抗戰期間,不容許我們有自我的‘為藝術而藝術’的作品。作曲者應該多量産生抗戰的歌曲,增強抗戰的情緒”。用音樂表達抗日話語成為時代所需,“一個被壓迫民族缺少不了救亡的歌詠”。

02

宣揚與動員

1937年,日寇發動盧溝橋事變,滅亡中國的野心昭然若揭。在中國共産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掀起舉國抗戰的浪潮。在這一時代潮流下,抗戰歌曲也随之繁盛,發揮了宣揚抗日統一戰線、動員全民族抗戰、反對投降的作用。

其一,動員全民族抗戰。《長城謠》表達出全國同胞共同建構“長城”般的意志,抵禦外辱的壯志雄心,“四萬萬同胞心一樣,新的長城萬裡長”。諸多歌曲都把國家意識、民族意識置于首位。就演唱的方式來看,出現了聲勢浩大的合唱歌曲,如《黃河大合唱》《送棉衣歌》《畢業上前線》《祖國的孩子們》《農村婦女救亡曲》等,抗戰歌曲以跳動的音符繪制出全民族抗戰的恢宏畫面。如賀綠汀所言:“把音樂變成武器,去武裝千萬個同胞,動員千萬個同胞,為驅逐日本強盜而英勇抗戰。”

其二,宣揚國共統一戰線下的共同抗戰。《大刀進行曲》直抒胸臆,表達出對全民族抗戰到來的喜悅和堅決趕走侵略者的決心。《歌八百壯士》頌抗戰英雄,為人民宣傳榜樣力量,《到敵人後方去》直接表達對兩個戰場共同抗敵的肯定。

其三,在頌揚全民族抗戰之時,針對當時的賣國求榮、漢奸投降之流,抗戰歌曲也給予無情的抨擊。《救亡進行曲》唱道:“打倒漢奸走狗,槍口朝外響!”《打殺漢奸》唱道:“大漢奸賣國通敵,小漢奸賣身作狗,中漢奸投降作賊,準漢奸妥協求和。”特别是汪精衛投靠日本,另立僞政府,抗戰歌曲直罵其名,如冼星海作曲、蕭三作詞的《打倒汪精衛》,婁平以《打倒列強》為調,重新填詞《打倒漢奸》等。

全面抗戰爆發後,劉雪庵在《戰歌》中表達出普及愛國音樂的理想:“不獨在城市,而且在每一個小村子,都應該彌漫着救亡的歌聲,然後才算盡了我們的責任。”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抗戰歌曲唱響中國大地的長城内外、大江南北,每一處鄉村角落,如豐子恺所言:“有人煙處,即有抗戰歌曲。”歌曲成為響徹神州大地的沖鋒号。

歌頌與期望

中國共産黨上司的敵後戰場成為抗擊日軍的主戰場,扮演着中流砥柱的角色,成為抗戰的希望。中國共産黨主導的抗戰歌曲也呈現繼續發展的新特點,主要表現在歌頌中國共産黨上司的抗日政權、敵後戰場以及普通群衆積極參與抗戰等方面。

其一,頌揚邊區大生産及政權建設。在抗戰極端困難的環境中,陝甘甯邊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軍民大生産運動。《軍民大生産》唱道:“八路軍,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加緊生産,為抗戰呀”,展現了共産黨上司軍民、動員群衆,開展大生産運動的偉大實踐。此外,中國共産黨也在邊區政府實行了民主建設,鞏固了軍民關系,《民主政權歌》唱道:“我們是堅決執民主政權的幹部,要有政治遠見進步的思想。”《選舉好人來做官》唱道:“如今呀,老百姓一定要把政事管,老百姓有了選權”,唱出了中國共産黨上司下邊區的另一番天地。

其二,贊美人民群衆抗戰。毛澤東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這一著名論斷揭示了人民群衆對于戰争勝負的決定性作用。在敵後戰場,中國共産黨放手發動群衆,軍民共同抗戰。在全民抗戰的浪潮中,産生了諸多呼籲群眾參與戰争的歌曲,歌詞樸實、直白。《團結就是力量》展現了八路軍和老百姓肩并肩、心連心,堅持抗戰的戰鬥精神。《去當兵》唱道:“叫老鄉,快拿起你的槍啊!跑到戰場上。”再如《老百姓總動員》《自衛隊歌》《民兵戰》《道地戰歌》《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諸多頌揚群衆的歌曲,昭示了在敵後戰場形成了人民戰争的汪洋大海。

其三,讴歌中國共産黨在抗戰中的核心地位。《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創作于抗戰最艱苦的年代,響應了毛澤東要求開展宣傳“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理論号召,在《擁護中國共産黨》中以“孩兒不離娘,瓜兒不離秧,中國的人民離不開共産黨”形象地表達出中國共産黨與百姓血濃于水的密切關系。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歌頌共産黨領袖的歌曲,如《東方紅》《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等,表達出中國共産黨在抗戰中的上司核心地位已經深入人心,承載着中國人民的期望。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在建黨百年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特别強調“要注重方式方法創新”。抗戰歌曲以其獨特的傳播力、感染力、穿透力曆久彌新,彰顯出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情懷,塑造并強化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紅色文化和紅色基因。追憶往昔歲月,傳唱激情歌曲,這樣的方式更為接地氣,讓黨史學習觸摸到曆史的情境。

(作者機關:中國人民大學公共藝術教育中心)

關注我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