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丞相”與“宰相”傻傻分不清?這裡有來輪去脈

神說:要有光;秦始皇說:要有丞相

要知道丞相和宰相的前世今生。往下看,看完宰相和丞相的由來和變化,您就了然了。

宰相怎麼來的?

最開始的時候,“宰”和“相”是不同的兩個官職。商周時期,“宰”是貴族家的“管家”,負責幫貴族監督奴隸、管理牲畜等家務事,也叫“家宰”。那麼幫助諸侯管理家務的“宰”,也幫忙管理諸侯國事務,就叫“邑宰”。天子的“管家”,幫忙管理朝廷,那就叫“太宰”。

“丞相”與“宰相”傻傻分不清?這裡有來輪去脈

“宰”說白了,就在是從私人管家發展來的。那麼“相”呢?“相”一出現,就是為了輔助國政,“相”就有“副手、輔佐”的含義。諸侯們管理政務都要找個副手,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就都有了“相”的職位。

後來韓非子一琢磨,這“宰”和“相”叫的不一樣,幹的事差不多,幹脆就合一起叫“宰相”了,這時候的管仲就号稱“華夏第一宰相”。

那麼“丞相”怎麼來的呢?

以前大家各叫各的,五花八門。秦始皇統一國家後,“宰相”有了一個正式的官職名稱叫做“丞相”。不過,宰相作為通俗叫法也保留下來。

“丞相”與“宰相”傻傻分不清?這裡有來輪去脈

到了漢朝,丞相這個正式名稱也出現了變種。比如西漢前期有“相國”,後期有“大司徒”,大家都不叫丞相了,但都統稱為宰相。這時候,不管相國、大司徒、丞相都代表了官職的名稱,而“宰相”演化為對“皇帝主要助手”的統稱。

到東漢就更有意思了,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共同執政,都可以叫宰相(多宰相制度)。

“丞相”與“宰相”傻傻分不清?這裡有來輪去脈

到了西晉,“三公”變“八公”(八公分别為:太尉、司徒、司空、太傅、太保、太師、大司馬、大将軍);尚書省的長官是:尚書令和尚書仆射;中書省的長官是:中書監和中書令;門下省長官是:侍中。西晉沒有丞相,八公和三省長官都可以稱為“宰相”。

至于“丞相”、“相國”之類的名稱,這時期一般人不敢用了。為啥呀?想想曹丞相幹了什麼事,你就知道了。曹操做了好榜樣,魏晉南北朝誰篡位想當皇帝,就先自封一個“丞相”或“相國”,等于告訴大家我是亂臣賊子。

“丞相”與“宰相”傻傻分不清?這裡有來輪去脈

再後來“丞相”作為官職,偶爾出現在一時期,也很快就被廢除。而“宰相”這個通俗叫法,一直流傳下來。唐宋宰相的正式叫法是“同中書門下章事”。明代剛開始設定左、右丞相,後來朱元璋廢除丞相這個職位,宰相的權力落到“内閣首輔”。而清代,“軍機大臣”就相當于宰相。

“丞相”與“宰相”傻傻分不清?這裡有來輪去脈

【爾朱少帥】說:丞相和宰相,最開始秦朝就是同義詞。後來發展過程中,丞相成了“職位”專有詞,特指那個固定官職。而宰相所代表的含義則越來越廣,很多具有輔政性質的大臣,都能稱為宰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