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丞相”与“宰相”傻傻分不清?这里有来轮去脉

神说:要有光;秦始皇说:要有丞相

要知道丞相和宰相的前世今生。往下看,看完宰相和丞相的由来和变化,您就了然了。

宰相怎么来的?

最开始的时候,“宰”和“相”是不同的两个官职。商周时期,“宰”是贵族家的“管家”,负责帮贵族监督奴隶、管理牲畜等家务事,也叫“家宰”。那么帮助诸侯管理家务的“宰”,也帮忙管理诸侯国事务,就叫“邑宰”。天子的“管家”,帮忙管理朝廷,那就叫“太宰”。

“丞相”与“宰相”傻傻分不清?这里有来轮去脉

“宰”说白了,就在是从私人管家发展来的。那么“相”呢?“相”一出现,就是为了辅助国政,“相”就有“副手、辅佐”的含义。诸侯们管理政务都要找个副手,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都有了“相”的职位。

后来韩非子一琢磨,这“宰”和“相”叫的不一样,干的事差不多,干脆就合一起叫“宰相”了,这时候的管仲就号称“华夏第一宰相”。

那么“丞相”怎么来的呢?

以前大家各叫各的,五花八门。秦始皇统一国家后,“宰相”有了一个正式的官职名称叫做“丞相”。不过,宰相作为通俗叫法也保留下来。

“丞相”与“宰相”傻傻分不清?这里有来轮去脉

到了汉朝,丞相这个正式名称也出现了变种。比如西汉前期有“相国”,后期有“大司徒”,大家都不叫丞相了,但都统称为宰相。这时候,不管相国、大司徒、丞相都代表了官职的名称,而“宰相”演化为对“皇帝主要助手”的统称。

到东汉就更有意思了,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共同执政,都可以叫宰相(多宰相制度)。

“丞相”与“宰相”傻傻分不清?这里有来轮去脉

到了西晋,“三公”变“八公”(八公分别为:太尉、司徒、司空、太傅、太保、太师、大司马、大将军);尚书省的长官是:尚书令和尚书仆射;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监和中书令;门下省长官是:侍中。西晋没有丞相,八公和三省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

至于“丞相”、“相国”之类的名称,这时期一般人不敢用了。为啥呀?想想曹丞相干了什么事,你就知道了。曹操做了好榜样,魏晋南北朝谁篡位想当皇帝,就先自封一个“丞相”或“相国”,等于告诉大家我是乱臣贼子。

“丞相”与“宰相”傻傻分不清?这里有来轮去脉

再后来“丞相”作为官职,偶尔出现在一时期,也很快就被废除。而“宰相”这个通俗叫法,一直流传下来。唐宋宰相的正式叫法是“同中书门下章事”。明代刚开始设置左、右丞相,后来朱元璋废除丞相这个职位,宰相的权力落到“内阁首辅”。而清代,“军机大臣”就相当于宰相。

“丞相”与“宰相”傻傻分不清?这里有来轮去脉

【尔朱少帅】说:丞相和宰相,最开始秦朝就是同义词。后来发展过程中,丞相成了“职位”专有词,特指那个固定官职。而宰相所代表的含义则越来越广,很多具有辅政性质的大臣,都能称为宰相。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