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梭代筆畫丹青,五十幅缂絲書畫作品在上海展覽中心展出

缂絲作為“世界非遺”和“中國非遺”的手工技藝,不單單是絲織藝術的極緻代表,更是承載千百年中華文明的精髓所在,随着國家寶藏、上博首次缂絲織繡展及影視劇作品中對于缂絲的傳播,以王金山先生及其學生為代表的缂絲非遺傳承人逐漸被大家所了解,範玉明亦是其中的佼佼者。近日,範玉明帶着近五十幅缂絲書畫藝術的代表作在上海展覽中心西二館二樓辦展。二十餘載一絲一縷,縱橫之間以梭代筆畫丹青,從不同角度和題材中展示缂絲的絲織之彩和水墨文人之韻。

以梭代筆畫丹青,五十幅缂絲書畫作品在上海展覽中心展出

圖說:活動現場 官方圖

缂絲,素有“一寸缂絲一寸金、織中之聖”的美名。唐代時始見缂絲織物,且以日常實用性窄幅帶飾為主。至宋代,缂絲工藝與書畫藝術巧妙結合,逐漸由實用品向純欣賞的藝術品過渡,并步入高潮。

上海非遺協會會長高春明會長作為國内絲織收藏及學術研究的代表,談及與缂絲結緣三十餘載,對于缂絲的收藏之路、與王金山早年複刻故宮龍袍的回憶以及與當代藝術家陳家泠先生合作的缂絲旗袍系列,無不令人為之欽佩;早年與袁銀昌合作的《錦繡文章》一書更是業内研究的必備專業書籍之一。

以梭代筆畫丹青,五十幅缂絲書畫作品在上海展覽中心展出

圖說:範玉明作品 官方圖(下同)

藝術家李磊先生曾任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對于缂絲技藝的發展,提出了三點建議,其中引起在場專家共鳴的是一定要将當代審美與設計融合到傳統元素中去,增加它的功能性,讓更多的人能夠使用到缂絲這一小衆元素,并且能夠創造出屬于中國人獨有的“儀式感”,保留文化底蘊的同時具備年輕的活力。

作為中國書籍設計的領軍代表,袁銀昌老師對于設計之美尤為重視,他提到:“我喜歡大氣簡約而又有精緻細節的設計,缂絲我一直都很喜歡,如何在未來将缂絲這一進制素與藝術破壁跨界融合形成一個新的作品,是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一個方向,傳統精湛的技藝如何做減法,又不失美感,是我們做設計時新的課題。”

以梭代筆畫丹青,五十幅缂絲書畫作品在上海展覽中心展出

最後,範玉明談到二十多來制作缂絲的經曆,從少時跟随王金山老師學藝的點滴、複刻定陵等博物館級缂絲織物的學術深入、到清華美院進行纖維藝術的學習及探讨創新思維,是一個緩慢卻充實的過程,對于未來,他的願景隻有一個:如何真正将缂絲這一古老技藝在他手上好好的傳承下去。(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