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宮殿,再現了帝王生前生活的浮華,代表着當時社會文明的ZUI高程度,但仍抹不去,那一絲凄涼。
當一座王陵毫無預兆地出現在我們面前,肉體連同靈魂都已消逝,留下的隻有先人所創造的,難以衡量的文明深 度。

定陵地宮的縱深有67米長,總面積1195平方米,出土文物達3000多件,其中,除少量祭祀用的禮器,絕大多數都是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後生前的生活用品。
其中,包括一件衮服,這是皇帝祭天地、宗廟等大典時穿的禮服,衮服上,放有絹制标簽,上面寫着“萬曆四十五年衮服”的字樣,這件衮服,是一件裡外三層的大襟服裝,長135厘米,兩袖通長234厘米,面為缂絲,内裡為黃 色方目紗,中間的内襯層,則由絹、羅織物縫制,整件衮服,隻在兩腋下縫上絲帶鼻,并留有小開口,在與長襟上的羅帶相栓接,應稱是龍袍中ZUI珍貴的。
衮服底紋,用孔雀羽刻出12張紋樣,于前後身及肩部,12張紋樣,也就是指,日、月、星辰、山峰、龍、華蟲、宗彜、藻、火、粉米、黼、黻,日、月、星辰表示普照天下,山取鎮土,龍取變化萬方,華蟲,表示文采昭著,宗彜取孝義,不忘祖先恩德,藻是有花紋的水草,取意有文,火取意明亮,粉米是糧食,取意養人,黼是斧形,取意果斷、權 威,黻是兩弓相背,取意見善背惡。
這樣精巧的設計和繁複的工藝,象征了皇帝的至高無上。
與此相對應的,則是萬曆帝頭骨右側的翼善冠,該冠全部是用JI細的金絲編織而成,通高24厘米,僅重826克,冠的下沿内外鑲有金口,冠的後上方,是由兩條左右對稱的金龍,龍身彎曲盤繞,鱗甲齊備,體态靈活,昂首眺望,兩龍首之間安置一顆火焰寶珠,構成二龍戲珠狀。
翼善冠的珍貴,在于整體的拔絲、編織、焊 接等方面高超技藝,特别是用高超的挽絲工藝,制成的兩條金龍,是明代金銀細工的傑作,反映了皇 家金銀細工的整體技術水準,不僅皇帝的金冠精巧細緻,皇後的鳳冠更是巧奪天工。
定陵中,共出土34頂皇後鳳冠。鳳冠是皇後在大典時所戴的,由于長期埋藏,出土時,鳳冠上的珠、翠已散亂,後來根據原物修 複。
其中,孝端皇後的九龍鳳冠,高27厘米,冠口徑23.7厘米,重2320克,冠框用竹絲編成,然後,髹漆,冠體前部近頂處裝飾九條金龍,龍首朝下,口銜珠滴,下部是8鳳,後部另有一鳳,鳳首同樣朝下,口銜珠滴,翠鳳下,綴有珠寶钿,其間綴以翠蘭花葉,全冠共鑲大小紅、藍寶石100多顆,珍珠5000餘粒。
整個鳳冠,色澤瑰麗,又不失典雅、莊重,顯示了皇後的尊貴身份。
出土文物中,還包括許多精美的首飾,其中的金簪,可謂稀世之寶。
金鑲紫晶兔簪,姿态生動,兔蹲伏、回首、豎耳,綠寶石做眼睛,背負金靈芝。
雙鸾銜壽果金簪,簪頂上面,托有雙鸾鳥站立花上,口銜壽果,輕輕震動,似飛欲至,十分逼真,鸾鳥金壘絲而成,長約一厘米,全身羽毛,清新可辨。
取材于神話月宮故事的金環鑲寶玉兔耳墜,在金耳環下部,系一白玉兔,玉兔直立于雲形托上,豎耳,前肢抱玉杵正在搗藥,紅寶石鑲嵌的眼睛,閃爍如生。
萬曆帝棺中,還出土了大量各自成卷的織錦,絲線捆住,上面貼有記錄名稱,産地、匠作及織造年月的封紙,其中,ZUI有特色的是妝花。
妝花是在傳統織錦基礎上,吸收缂絲的通經斷緯技術,采用局部控花盤織的方法制成的,是明代紡織工業的偉大成就,這些織品的出土,無疑為研究明代絲織工藝史及工藝美術水準,提供了豐富而詳盡的實物資料。
親愛的朋友們,關于這篇文章,您怎麼看呢?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您的支援是我寫文的動力,如果喜歡此種類型的故事,請關注我,下一篇更加精彩!
注:本文所有圖檔,全部來自網絡,如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