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但與飲食有關的遺迹和曆史要更加久遠。
考古發現最早的栽培小米出自北京門頭溝的東胡林遺址,距今9000到10000年間,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小米籽粒。而水稻的馴化及稻作農業的耕作方式更早,在距今1萬年前的馬家浜文化就發現有“炭化稻米”。

酒是什麼時候發明或發現的,不得而知,但人們用來飲酒的黑陶杯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址中有大量出土。
“豆腐的制作流程是什麼樣了”“黃瓜、菠菜、石榴等果蔬是什麼時候傳入我國的”“古人的飲酒器有哪些”“古代酒是怎樣釀出來的”“曆代名肴都有哪些”“鴻門宴上每個人的形象是神态是什麼樣的”……
無論是不是吃貨,大家都會關心和關注這些與飲食有關的内容,畢竟“民以食為天”。
我以上寫的,都能在12月28日,國家博物館北11展廳新開的“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中找到。
元旦春節将至,這個展開得太及時了也太豐富的,大家走進展廳,既可以了解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發展,又可以欣賞衆多精美的文物,還可以學習與飲食有關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等知識,更可以現場體驗一些食物的制作,偷偷學到幾道美食的做法,讓自己雙節的餐桌豐盛起來。
展覽分為“食自八方”“茶韻酒香”“琳琅美器”“鼎中之變”“禮始飲食”五個部分。200餘件(套)文物,介紹了從新石器時代到唐宋年間食物、器具、技藝、禮儀等的發展變遷過程,加上視訊裡循環播放的《舌尖上的中國》,茶道表演、食品制作體驗、古人就餐方式體驗等,大家邊看邊咽口水,邊逛邊思考出去上哪能吃到這些美食,還要忍受肚子咕咕叫……
幾千年來,中國飯菜積累了燒、炸、烤、燴、熘、炖、爆等百餘種精湛的烹調技藝,這離不開一代代廚師的探索和總結,更離不開鼎、鬲、尊、簋、瓿、釜、甗、甑等古代飲具的發展,豆、壺、盤、角、彜、碗等盛器的産生。材質也有陶、青銅、金、銀、玉、玻璃、瓷器等,因地制宜,因地位和身份而定。
古代的豬、牛、羊、雞、鴨等“六畜三牲”是什麼時候被人們馴化的,它們最初的形狀是什麼樣了,蓄養在什麼樣的環境中;中國人直到西漢才吃到黃瓜,東漢才品嘗到核桃,晉代才有了茄子,五代才用西瓜解暑……原來豬八戒吃西瓜是吳承恩自己杜撰的。
展廳裡的内容還有很多很多,今天先介紹到這裡,如果您有興趣,我會在以後找時間和大家細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