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小米召開新品釋出會,不知道大家看了沒。
從介紹 MIUI 13 可以覆寫到個人、家庭、企業三大場景,到雷總上台正式釋出小米 12 系列,再到推出 Watch S1 等,最引人讨論的,其實是下面這兩條資訊:
1、小米未來 5 年研發投入提高到 1000 億。
2、小米正式對标蘋果,向蘋果學習。
小米三季度财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小米累計投入 93 億元研發費用,同比增長 51.4%。
看上去好像還可以,但對比蘋果,差距就出來了,2020 年,蘋果在研發費用上投入 1277.4 億元,即便是國産華為,也在研發上投入了 1418 億元。
這樣一比較,差距其實是比較大的。現在小米放話,表示未來 5 年内研發投入提高到 1000 億,一方面是消除外界對小米核心自研技術的質疑,另一方面,也為自己要對标蘋果這一态度加以肯定。
不過,針對小米對标蘋果一事,有人支援也有人質疑。
支援的人表示,小米這次不是對标友商,而是對标蘋果,很有勇氣,沒必要去嘲笑,國産機就是要支棱起來。
從華為到榮耀,釋出會永遠對标的都是三星和蘋果,這也是大家最喜歡看到的,自己人不要互相内卷多好。多考慮使用者體驗,多提升技術,在此基礎上,再去對标海外企業,其實是無可厚非的。
質疑的人認為,這次小米的釋出會沒啥亮點。因為小米手機進化到今天的 12 Pro,不論是快充,還是攝影攝像,IMX766 也好,IMX707 也罷,基本都到一個天花闆了,是以基本也看不出有啥特别大的亮點。
目前任何基于安卓的系統,包括小米的 MIUI 存在的各種 Bug,在穩定性和流暢度上,距離蘋果都有差距。手機散熱不行,品質瑕疵等等,這些不好的體驗依舊存在,那麼小米要咋對标蘋果呢?
再有,小米是追求成本效益的品牌,當年還有「為發燒而生」的口号,市場定位不一樣為什麼要對标蘋果?
小米以 iPhone 為标杆,出發點是好的。但該有的問題也要指出,并不是一味地鼓吹,提出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把目标說大一點可以,那就需要把事情做細一點,把手機做精一點,把實力做強一點,這樣到最後,沒準能擷取出乎意料的驚喜。
雷總自己也說了,自從宣布對标蘋果後遭到很多網友冷嘲熱諷。但他依舊認為國産手機就應該有去和蘋果比較的勇氣。
有對标蘋果的決心是好事,但很多人怕最終成了「吹牛」。
回想上一次看小米釋出會的時候,還是被雷總的那份情義所感動,當時雷總在釋出會末尾,表示要将 3.7 個億的購機款全部退回給第一批支援小米的使用者手上。
不少人包括我,都被雷總這波格局和情義感動到。但光靠情懷是無法持續發電的,使用者在消費的時候,看重的還是價格和性能。
對标蘋果,向蘋果學習,日後若真的能在整體性能上真的能超過蘋果,更多使用者自然也願意買單。
但說實話,智能手機發展到今天,新的瓶頸已經開始有了。蘋果繼續引領手機行業的地方,也已經從技術轉變到了手機智能生态體驗的細分方向。
生态是小米最大的本錢,在家居和出行上有了自己的生态鍊。而一直想做智慧家居的蘋果,目前的生态,更多類似于一個内容供應商,而不是硬體生産商。
再有,在智能汽車這塊,小米也開始造車了,而蘋果造車尚且還未實際落地,是以,如果小米能先開出一輛年輕任成本效益高的電動車,或許會有更多人買賬。
是以,相比期待小米手機,更期待小米的汽車,甚至是以後的小米房子也未嘗沒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