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此人去世後,李世民傷心欲絕,三天不能處理朝政

在唐太宗李世民争奪帝位、治理唐朝天下的過程當中,有這麼一個謀士所起到的作用可謂是舉足輕重,他就是李世民的進階謀士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漢族,京兆杜陵人。杜如晦的祖上都是北周高官,隋朝取代北周後,祖父杜果在隋為工部尚書、義興公,父親杜咤為隋朝昌州長史。出身于這樣的門閥世家,杜如晦自然是聰慧過人,年少時的杜如晦喜歡和人談論曆史、文學方面的知識。是以在他弱冠之時就被朝廷征為預備官員,可惜後來隋末農民起義、天下大亂,杜如晦便棄官而回等待時機。

此人去世後,李世民傷心欲絕,三天不能處理朝政

公元617年,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在李世民的強烈建議下,李淵揮軍殺入長安。長安平定後,杜如晦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任為曹參軍,而後被遷升為陝州總管府長史。自此這未來的君臣二人開始了交集。

随着唐軍在戰場上的勝利,内部的太子王黨跟秦黨鬥争愈發激烈。太子黨無法容忍秦王黨勢力膨脹,便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壓制秦王勢力,并且不斷從秦王府将李世民的謀士們排擠出去。作為秦王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杜如晦跟房玄齡自然是成為了太子黨的眼中釘。在太子李建成跟燕王李元吉的讒言下,李淵下令将杜如晦調出秦王府,派往陝州做長史。

此時李世民跟杜如晦二人尚未建立起深厚的同盟關系,李世民接受了父親的指令,而杜如晦也沒有不舍之心。在君臣二人的緣分仿佛要斷絕之際,同在李世民麾下的謀士房玄齡,連夜進入秦王府與李世民展開暢談。

此人去世後,李世民傷心欲絕,三天不能處理朝政

深知杜如晦才能的房玄齡告誡李世民:這次被調出的這麼多謀士,雖然可惜卻無足輕重,但唯有杜如晦,如果不加以挽留,那麼将會抱憾終身。因為杜如晦身懷輔佐帝王之能,如果秦王你不想一生隻做一個寄人籬下的藩王,那麼就不要放任杜如晦被調出秦王府。

熟知房玄齡有識人之能的李世民聽完之後,馬上醒悟并迅速上書李淵要求留下杜如晦,最終李淵準奏了。此事之後李世民跟杜如晦才真正建立起同盟的關系。得到了李世民重用之後,杜如晦便開始積極地投身于李世民所主持的事務當中。

武德四年的時候,時任天策上将軍的李世民為了将來籌謀天下設立了文學館,選拔賢良人才。杜如晦積極響應李世民,以本官候補身份選入文學館,并且成為了十八學士之首,李世民心懷安慰,還命人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贊揚杜如晦,文章中稱贊杜如晦為人溫文爾雅,謙恭禮讓,品格高尚,胸懷寬廣等,一時傳為美談。

此人去世後,李世民傷心欲絕,三天不能處理朝政

到了唐朝政權穩定之後,太子黨與秦王黨之間的鬥争已經到達了白熱化的地步。太子黨先是向李淵進讒言,将房、杜二人調離秦王府。然後多次設計陷害李世民,本來還念及兄弟之情的李世民最終下定了決心,秘密接回了房、杜二人。在二人策劃下,最終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門之變成功,殺掉同胞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李世民成功登上帝位。

繼位之後李世民迅速将杜如晦升為左庶子委以重任,杜如晦在朝廷地位不斷提升,時常身兼多職,以緻于招緻同僚的嫉妒。有這麼一個叫陳師合的監察禦史上表皇帝奏章《拔士論》,提出了:一個人精力有限,不應該身兼多職。本來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李世民卻非常不悅,在他看來這是在挑撥他們君臣關系,一怒之下就将陳師合充軍。

此人去世後,李世民傷心欲絕,三天不能處理朝政

事實上,杜如晦也不負皇恩。身兼多職的杜如晦跟房玄齡一起研究曆朝曆代典章制度,最終制定了大唐王朝制度的雛形,将封建社會典章制度建設推向了頂峰。這套封建社會典章制度不僅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還對當時一心學習唐朝的日本也産生一定影響,日本的大化革新學習的正是唐朝的這套社會典章制度。

正是因為杜如晦的貢獻,在貞觀四年杜如晦去世之時,李世民也是傷心欲絕,三天不能處理朝政。多次因為思念杜如晦而向周邊的臣子傾訴,為了表彰、彌補杜如晦,李世民多次派遣官員到杜如晦家中慰問杜如晦的妻子和孩子,并封杜如晦其中一個兒子為郡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