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年前,日本人給了中國人一個蔑視的稱呼

别小看“稱呼”,在這簡單的稱謂中,更多則展現着雙方對彼此的“尊敬”程度,以及彼此的關系發展程度。就如現在某些地方上,地方口語中的“南蠻”和“北侉”,其實,就帶有一種“蔑視”色彩。

百年前,日本人給了中國人一個蔑視的稱呼

近代的中國,也曾經被鄰國“小日本”極度蔑視過,在他們的口中,中國人隻不過是“支那人”。這種稱呼,并不是“由來已久”,早在漢唐和兩宋時期,中國人在日本人的眼中,就是“大哥”的存在,2010年日本本土上演一部電視劇《大佛開眼》,裡面就反映出了當時的日本人,對中國事物的“極度崇拜。”

但是,随着南宋的滅亡,以及忽必烈兩次對日本宣戰均告失敗,他們開始覺得:中國不比自己強多少。進入了明嘉靖年間,倭寇頻繁騷擾東南沿海一帶,甚至,還發生了一起進攻事件,幾十個日本人從江蘇沿海入境,一路打到南京。萬曆年間,日本更是對北韓發動瘋狂進攻,想借此來征服中國和印度,被中朝聯手擊潰了。

百年前,日本人給了中國人一個蔑視的稱呼

于是,此後的300年,東北亞沿海倒是一直太平。

可以說,在一段時期内,“支那”是對中國漢人的尊敬,“支那”一詞在日本流行起來是明治維新以後的事。不過,那時中國的正式國号是“大清”,是以日本政府在正式場合把中國稱為“清國”或“大清帝國”,把甲午戰争稱為“日清戰争”。但是,在一般的民間報刊,則一般把中國稱為“支那”,把“日清戰争”稱為“日支戰争”,把中國話稱為“支那語”。

日本人不稱中國的正式國号“大清”而稱“支那”,那時的中國漢人,特别是中國的革命家,對日本稱中國為“支那”,不但不生氣,反而還有幾分感激。1868年,明治維新“改造”出一個實力見漲的日本,僅隔27年,他們就輕松擊敗了滿清軍隊。自此,日本國内從上到下,再也“看不起”隔壁的“老大哥”了。

到了1913年,日本政府根據駐華公使的提議,商定:以後對“中國”的稱謂改為“支那共和國”。

百年前,日本人給了中國人一個蔑視的稱呼

這番舉動,激起很多中國人的憤怒。

中國自古就有着很多美好的稱呼:華夏、神州。在日本曆史上,對中國的稱呼多用“唐土”、“中土”、“中國”等,或者以相應朝代來稱呼。那麼,為何在這個時間節點,日本官方要改“稱謂”呢?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而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已不再将“中國”放于眼中,為了繼續培養自身民族的優越感,再加上,各方面的利益考慮,于是,它單方面給中國取了個“國号”。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就此照會日本,如果,在日方的公文中,還繼續有“支那”等字樣的文字出現,中國外交部有權拒絕接受。

日本政府倒是接受了這一“抗議”,從這一年起,正式的外交公文中,是找不到這個詞了。但是,普通的外交公文中,依舊“沿用慣例”。到了1931年,日本侵占中國東北,并建立“僞滿政權”,為了徹底泯滅當地群眾的“中華民族”意識,對那些敢稱自己是“中國人”的群眾,輕則扇耳光,重則被抓捕,還強令他們自稱“滿洲國人”。

百年前,日本人給了中國人一個蔑視的稱呼

日本戰敗後,在中國代表團的要求下,盟國最高司令部調查後,确認“支那”這一稱呼有“蔑視之意”,1946年,盟國最高司令部責令日本外務省不得再用“支那”稱呼中國。但是,在民間,這一稱呼卻在繼續被使用着。因為,在日本群眾的心裡,“他們是敗給了美國,不是中國”,所有,并沒有真正的開始尊重中國人。

1950年6月27日,美軍發兵北韓,11月,美、韓聯手布兵鴨綠江......這一消息被在撫順的日本戰犯從廣播中聽到後,态度十分嚣張:“我們不是戰犯,是戰俘。新中國政府應該将他們立刻送回日本。”之後,害怕他們會繼續搗亂,中國政府将這幫人遷到哈爾濱繼續改造。到了1951年1月4日,志願軍攻陷漢城的消息傳到日本後,舉國震驚。

六年前,他們輸給了美國,而現在,美國卻被中國人打的“滿地找牙”。自此,“支那人”這個詞在日本的民間“消失”了。日本人對中國人的态度,轉變為“平等對待”,那些日本戰犯也不再抱什麼幻想。下級軍官們開始“批評”上司們的“戰争暴行”。如今,那些在戰後出生的日本人,也隻能通過查字典才能得知:“支那”系以往對“中國”的蔑視稱呼。

百年前,日本人給了中國人一個蔑視的稱呼

小到個人,大到民族、國家,如果,不能用“實力”證明自己,最終,換來的不僅僅是被動“挨打”,還有言語上的“侮辱”。近代的中國,由于“武力”不敵外敵,一度積弱受辱,雖然,以3500萬中華兒女的傷亡為代價,最終,赢得勝利,但是,最終讓日本人徹底“啞口”的,卻是6年後抗美戰争的勝利,因為,是中國人打敗了日本人心中的“大神”。

但是,就能保證這一切“死灰不會複燃”麼?翻看曆史就清楚了,惟有繼續保持強大的國力,才能持續的真正的獲得他人對自己的尊重。

是以說,用實力說話,從來都不是“妄言”。

參考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支那”簡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