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愛國說”系列述評之三
李大钊生于亂世,像當時中國許多仁人志士一樣,還在青少年時就“鐵肩擔道義”,毅然走上了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成為當時中國最早發現馬克思主義這一“興國之寶”的先行者之一,并率先從俄國十月革命中看到了中國救亡與複興道路的曙光。
李大钊9歲手抄的《重譯富國策》。
少年赤心,胸懷“補天”志
從小熟讀《四書》《五經》,李大钊深受中國儒家傳統思想影響,内心一直有着很深的家國同構情結和愛國情懷。他小小年紀,就養成了關心時事的習慣,每當聽到先生講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辛醜條約》簽訂導緻中國巨額賠款時,李大钊總是義憤填膺、郁郁難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些“喪權事”“辱國事”讓他憤怒,讓他流淚,讓他深思,從自發轉變成自覺,最終走上了一條探求真理、救國救民的道路。
少年李大钊就有“補天”之志,正如他在《獄中自述》所述那樣:“钊自束發受書,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
李大钊9歲那年,正值戊戌變法。有一天,他在同村一位鄉賢家看到一本書,愛不釋手,竟然決定手抄此書。這本書,是清末著名維新人士陳熾所譯英國經濟學家福塞德的《政治經濟學提要》,譯後書名《重譯富國策》。這件事也印證了李大钊很早就已接觸西學,萌生了求得挽救民族良策的大志。
北大圖書館主任辦公室,傳播馬克思主義場所。
北大“紅樓”,矢志配好“中國藥方”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讓中國仁人志士看到了希望,堅定了理想。在歌頌十月革命的同時,李大钊已經注意将十月革命經驗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起來,為積貧積弱的中國找到了管用的“藥方”。
1917年底,李大钊來到北京大學,擔任圖書館主任。這年10月,北大興建的“紅樓”竣工,圖書館随同校總部和文科搬到這裡。“紅樓”成李大钊、陳獨秀、毛澤東等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民主科學進步思想的重要場所。
李大钊在北大創辦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以“紅樓”圖書館主任辦公室為園地,向青年傳播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在北大任職期間,李大钊經常傾家纾難,接濟貧寒的青年,支援革命活動,以至學校發薪水時不得不預先扣下一部分直接交予他的夫人,以免家庭生活無以為繼。
許多青年在李大钊影響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其中有些成為中國共産黨早期著名活動家,如鄧中夏、高君宇等。毛澤東、周恩來也受過他的影響。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和斯諾談話,深有感觸地說:“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國立北京大學當圖書館助理員的時候,就迅速地朝着馬克思主義的方向發展。”
北大“紅樓”成為中國革命播撒共産主義種子的發祥地,成為革命領袖凝聚智慧的搖籃。可以說,北大“紅樓”和浙江嘉興“紅船”,都稱得上是中國共産黨的“紅色搖籃”。
“中華先烈人物故事彙”從書之李大钊。
慷慨赴難,譜“青春之國家”序章
1927年4月,在反動軍閥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钊被捕入獄。他受盡各種嚴刑拷問,始終堅貞不屈、大義凜然,慘遭反動軍閥殺害,犧牲時年僅38歲。
曾目睹李大钊受刑、時任京師高等審判庭推事的何隽,寫下文章《李大钊殉難目睹記》稱:“李大钊意氣軒昂,胸禁爽朗,不知其為鐵窗人也。指揮行刑官雲:‘你等對于家屬如何處分事件,可繕函代為轉交。’李大钊雲:‘我是崇信共産主義者,知有主義不知有家,為主義而死兮也,何函為?’旋經行刑人擁登絞台左絞繩下鐵蓋上,面南而立,一位行刑人反接兩手,纏縛全身并折繩結環,神色自若不變。最後,李大钊高呼‘為主義而犧牲’毅然延頸就環。”
因為對真理具有無比堅定的追求,是以李大钊能夠“意氣軒昂”,能夠“神色自若”,能夠“慷慨赴難”。李大钊雖然被反動派絞殺,但他的精神指引着共産黨人接力前行,讓共産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光輝的勝利”。
在《青春》一文中,李大钊呼喚青年“進前而勿顧後,背黑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建立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李大钊用實際行動、滾燙鮮血,用赤誠的愛國心譜寫了“青春之國家”的序章。
李大钊說過,“國人無愛國心者,其國恒亡”。他的愛國赤心,始終跳動着。他真正做到了“勇往奮進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斷頭流血以從之”,感染着、影響着、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建設者、奮鬥者,投身建立“青春之國家”的征程。
再讀李大钊的事迹,再看那段血與火的曆史,再聽如黃鐘大呂般的“青春國家”宣示,就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李大钊對真理的堅定追求,對中國道路的艱辛探索。他的感人事迹、崇高品格、堅定信仰,為共産黨人帶來了強大精神力量,指引我們朝着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铿锵前行。
“愛國說”系列述評
愛國說丨蔡元培:愛國心維系一國命脈
愛國說丨張伯苓“愛國三問”,問下去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