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時期,人口一度呈幾何倍數增長,達到了四億之多,這在中國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那麼,清朝時期人口增長為何會如此之快呢?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清朝統治者實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
衆所周知,明朝之是以滅亡,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百姓賦稅過多,負擔過重,尤其是進入明朝中後期,政治腐敗,财政虧空,國家沒錢,隻能加大對老百姓的剝削。到了萬曆年間,所謂的“三饷”對老百姓來說更是雪上加霜。于是,在朝廷的剝削下,百姓不得不揭竿而起,導緻明末農民起義遍地,而明朝最終也亡于流寇之手。
清朝建立後,鑒于明朝滅亡的前車之鑒,是以從康熙五十一年起,就宣布以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這一利民政策。在這一政策的鼓勵與推動之下,老百姓無論生多少個孩子,賦稅都是按照原來的收取,并沒有再額外收取“人頭稅”。這樣一來,百姓生産生活的積極性大為提高,而生産積極性的提高,又能養活更多的人口。

二、雍正皇帝“攤丁入畝”政策的實施
所謂“攤丁入畝”,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賦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雍正皇帝将曆代相沿的丁銀并入田賦征收的一種賦稅制度,标志着中國實行兩千多年人頭稅在雍正皇帝統治時期乃至以後被廢除。
攤丁入畝政策的實施,是對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的進一步發展。這一制度的實行,進一步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負擔,不僅促進了人口增長,而且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統治者大力推廣“蕃薯、玉米”等農作物的種植
這一政策在乾隆年間表現得最為明顯。乾隆即位後,不僅多次減免百姓稅負,而且在“玉米、蕃薯”這兩種作物的推廣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他在北方大力推廣蕃薯的種植,并鼓勵人們研究蕃薯的種植方法。最先到山東、河南等地推廣甘薯種植技術的福建監生陳世元,就得到了乾隆皇帝極大的恩賞。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地方官陸耀因為編寫《甘薯錄》而被晉升為湖南巡撫。
在乾隆皇帝的大力推動下,我國的川、陝、皖、桂等省“延山漫谷,皆種玉米”。經乾隆一朝倡導,蕃薯、玉米已經成為了中國貧苦農民的基本口糧。
是以,當老百姓不為溫飽問題而擔心時,人口自然會不斷增長。
四、乾隆時期對“水利”的建設極為重視也推動了人口的大量增長
在乾隆60年的統治生涯當中,中國的人口增長了一倍,比世界水準高出了65個百分點。到18世紀初,中國的人口已經占世界人口比重的23.4%。人口增長得如此之快,除了食物革命之外,另一項功勞應歸于水利的建設。
在乾隆中前期,由于乾隆皇帝的勵精圖治,國家政治清明,執政能力強大。對黃、淮、永定河、浙江海塘等容易泛濫的河流進行了空前有效的治理,各省堵塞的河道也都得到了疏浚。這一措施,在保障人民生命财産安全、發展農業生産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是以,這一措施也是中國人口穩定增長的原因之一。
五、乾隆即位後,多次減免百姓拖欠的“農業稅”進一步調動了百姓種地的積極性,推動了人口增長
乾隆曾說道:
“民惟邦本,庶富相因,但令小民正供之外,留一分盈餘,即多一分蓄積,所謂'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者,此也。”
是以,乾隆登上皇位之後所做的第一個重大決定就是在全國範圍内免除拖欠多年的農業稅。在即位诏書中,乾隆宣布,凡是拖欠了十年以上的農業稅的家庭,全部免交。僅僅過了20天之後,他又宣布,雍正十二年以前所有未交的農業稅,全部免除。
在乾隆的這一措施之下,大清帝國的子民們,特别是衆多的貧困人口,擺脫了多年以來沉重的賦稅。這在以農業稅為主要财政收入的傳統社會中,乾隆的這一決定顯得是極為有魄力的。
是以,綜合以上原因,最終使得中國的人口數量在道光朝達到了四億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