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收留日本傷兵的河南農民,47年後來到日本,看看如何對待他

20世紀30年代,日本向中國發動了一場史無前例的侵略戰争,伴随着掠奪與屠殺,這場噩夢持續了14年,将中華民族被宰割、被欺侮的曆史推向了頂點。這場戰争向世人展示了日本這個民族的獸性,同時其殘酷性也嵌進每個中國人的靈魂。關于日本侵華,中國人為何如此恨?!沒有經曆過的國家,根本無法體會,因為從來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收留日本傷兵的河南農民,47年後來到日本,看看如何對待他

有一種恨,從來不因歲月的流逝而減退,這就是國恨家仇,但有一戶中國農民的做法,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備受質疑。日本投降後,一位河南農民收留了一名日本傷兵,結果一照顧就是47年。

日本宣布投降後,在中國的日軍開始陸續回撤,由于數量龐大,又撤退的急,很多日本傷殘士兵被視為累贅,日本棄之如敝履。其中有一個叫石田東四郎的就這樣被無情抛棄了,他本是東京農學院的一名畢業生,1942年被派到中國參戰,日軍撤退後,因腦袋受過傷而失憶的石田東四郎淪落為流浪的乞讨者。

收留日本傷兵的河南農民,47年後來到日本,看看如何對待他

1946年秋天,孫邦俊跟平時一樣,早起去鎮上賣山貨。一個穿着破爛日本軍服的乞丐來到他面前,雙手比劃着要吃的。周圍的人憤怒地說:“這家夥是個老日(日本人),不給他,餓死他個龜孫!”看着這個瑟瑟發抖的日本傷兵,善良的孫邦俊給了他兩個窩窩頭。

誰知這個日本傷兵狼吞虎咽地吃完并沒有走,而是一直跟着孫邦俊到了家裡,并撲通跪在地上,滿眼淚花。軟心腸的孫邦俊盡管恨日本,但還是收留了他。

起初鄉親們不了解,都責怪他,後來慢慢接受了這個“老日”,村裡發放救濟或分自留地時都會給“老日”留一份。不久石田患了偏癱,孫家為了給他醫治,四處籌錢,最終終于治好了石田的病,孫家卻欠下百元巨債。1964年,孫邦俊去世,在彌留之際他囑咐兒子孫寶傑和孫子孫碌峰:我過世後,一定要照顧好日本大叔,以後想辦法幫他找到日本親人。

收留日本傷兵的河南農民,47年後來到日本,看看如何對待他

1991年,一個日本師團通路中國,孫寶傑将石田的照片給了他們,這個師團将照片帶回國内,并刊登出來,尋訪其親人。1992年日本使團通路南陽,锲而不舍的孫保傑帶着石田去見訪華成員,侵華日軍老兵津田康道激動地認出石田來,他是石田當年的上司。

原來石田在日本還有個弟弟,得知“陣亡”幫個世紀的各國還活着,弟弟激動不已。流落異國的哥哥,在失去記憶的情況下被三代中國人照顧47年,如今80多歲的石田健康歸來,這讓弟弟激動之餘更多的是感動,47年的照顧之情,多少人能做到!

收留日本傷兵的河南農民,47年後來到日本,看看如何對待他

孫寶傑後來到了日本,受到空前的歡迎和禮遇,孫家的善良感動無數日本人,幾乎每天都有團體或個人邀請他做客。被邀請去一個城市觀光時,在火車上全車廂的日本人向孫寶傑鞠躬緻謝。秋田縣縣長見到他時,特意對當年侵華日軍的罪行表示忏悔和謝罪。後來日本在孫寶傑的老家捐建了植物園、國小,并提供經費培養多批赴日研修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