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市場中,腳踏兩條船可以說是一個大忌,例如早期的美團,從B輪融資開始就引入了金主阿裡巴巴,但後續卻與騰訊入股的大衆點評合并,最終使得阿裡選擇放手美團,并且給美團培養了餓了麼這個強有力的對手,幸運的是在騰訊的支援下,美團如今也是發展得風生水起。但是幸運并不是每個人都有的。

例如老牌的國産手機品牌酷派,在功能機時代一年收入就能高達13億港元,在智能手機百家争鳴的時候,也是走在國産前列,與華為和中興等并稱“中華酷聯”。但就在行業紅海的時候,酷派卻是同時與360和樂視“搞暧昧”,最終被360抛棄,樂視暴雷之後更是年虧43.8億元,此後幾乎在國内市場銷聲匿迹。
雙卡技術創始人,一年營收13億
許多人知道酷派這個牌子,都是從小米發家之後,“中華酷聯”這一名稱出現開始的,但是如果仔細研究這幾家公司的發展曆程,我們就會發現,中興和華為最初的業務是通訊裝置,聯想是個組裝電腦的,小米的創始人雷軍在做手機之前是一個玩軟體的理工男。從1993年就開始做傳呼機的酷派,卻是距離手機行業最近的一家企業。
酷派的手機業務自從傳呼機落幕之後,在功能機時代就開始發力。其創下的成就在國内手機行業也算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例如釋出了國内第一台CDMA彩屏手機,又例如研發出第一項GMS雙卡技術。
也因為技術的領先,在華為、中興等還沒有重視手機市場的時候,酷派已經憑借手機業務創下了将近13億元的營收,彼時的酷派,可以說是最被看好的國産手機品牌,不過市場瞬息萬變,随着安卓系統的盛行,酷派才發現自己多年打拼得來的地位并沒有那麼穩固。
腳踏兩條船,被樂視拖累,年虧44億
在功能機時代甚至是在智能手機時代的早期,酷派的每年的營收業績可以說是翻倍上漲,從2007年的13億港元一路上漲至2014年的249億港元,甚至在2014年第一季度還坐上國産4G手機銷量第一的寶座。然而作為對比,比酷派還晚一年釋出安卓手機且初出茅廬的小米,在2012年營收突破100億之後,在2015年的業績已經達到684億元,幾乎是酷派的三倍。
或許是出于當時盛行的網際網路思維考慮,處于事業瓶頸期的酷派開始尋求網際網路企業合作,先是将旗下品牌“大神”剝離出來,與360合作創辦了奇酷科技。之後又将公司18%的股份出售給了樂視。但是酷派和樂視暧昧卻是引得360得不滿,當時便表示要按照股東協定中的條款,按照市場價的兩倍将股權賣給酷派。
最終酷派和360的糾紛以酷派失去對奇酷科技的控制權結束,一轉頭,為夢想窒息的賈躍亭也将樂視帶入另一個深淵。酷派的這一波操作可以說是吃力不讨好。到了2016年,酷派年營收直降至 79億港元,虧損将近44億港元,并且往後的四年裡,有三年依舊處于虧損,并且在國内市場也是幾乎翻不起多大的浪花了。
再度回歸蹭鴻蒙熱度,立下三年之約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樣一位曾經的佼佼者,再一次引起熱議的時候,卻是因為一次負面新聞。就在今年的六月,酷派在微網誌上釋出了一張“緻敬鴻蒙今晚見”的海報,這讓衆多消費者都以為酷派加入了鴻蒙陣營,參與鴻蒙生态建設。然而當晚進入酷派的直播間一看,整場直播都與鴻蒙沒有關系,于是當即被衆多網友怒罵蹭熱度。
12月份的時候,酷派再一次召開了釋出會,訴說了這五年的心路曆程,在這五年裡,樂視虧損了70億元,這些年來一直都在深耕海外市場,如今終于是扭虧為盈,并且蓋起了全新的酷派大廈,如今的酷派可以說是一個完全嶄新的面貌了,不過其面對的市場同樣也是嶄新的。
雖說酷派的董事長陳家俊宣稱要在三年内重回國産手機第一梯隊,但是如今将近一個月過去了,酷派新機在京東自營店上的銷量也不過200多台。如此看來,這個老品牌在消費者的眼裡似乎也并沒有太多的情懷,對于酷派而言,三年之約或許還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