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雍正王朝:穿上黃馬褂,知縣都要向守門小吏年羹堯下跪,這可能嗎

作為一部經典官場權謀正劇,《雍正王朝》在描繪廟堂之高的“九子奪嫡”以及黨同伐異的朝堂大佬的政治鬥争同時,也給我們完美地展現了一出出活靈活現的古代官場政治生态。比如,議舉太子時,百官的“趨紅踩黑”,又比如太子複位後的打壓報複。

雍正王朝:穿上黃馬褂,知縣都要向守門小吏年羹堯下跪,這可能嗎

這一幕幕一出出戲碼,雖然是在戲說,但是卻有着很強的“現實性”。因為,我們都知道,所謂的現實世界,也正是如此。

而在本劇中,年羹堯在得勢與失勢之間的個人機遇,更是完美地給我展現了,什麼是“世态炎涼”,什麼是“牆倒衆人堆,破鼓萬人捶”。

想當初,年羹堯還是大将軍的時候,溜須拍馬者不計其數,甚至連蒙古王爺都要向其下跪請安;可是後來,随着年羹堯的官位被不斷貶谪,不僅驿站的官員的态度,由最初的親切熱情,變成了橫眉相對的冷言冷語;就連七品知縣都要想着煞一煞年羹堯的威風——想要其下跪行禮。

雍正王朝:穿上黃馬褂,知縣都要向守門小吏年羹堯下跪,這可能嗎

當然,心高氣傲的年羹堯肯定不可能會對一個小知縣下跪的,于是他穿上了禦賜的黃馬褂;剛剛還在擺威風的知縣等人立馬蔫了,趕緊走到年羹堯的面前跪了下去。

在最初看到這一情節的時候,内心十分複雜:既唏噓年羹堯的虎落平陽被犬欺,又感慨其的“裝 X”成功,當然更鄙夷知縣等人的小人嘴臉。

但是,後來小編突然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在清代穿戴黃馬褂究竟有怎樣的特權?難道真的可以讓一個堂堂七品知縣,向一個罪員跪下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雍正王朝:穿上黃馬褂,知縣都要向守門小吏年羹堯下跪,這可能嗎

我們都知道,在封建社會,黃色是專屬的帝王之色,任何人膽敢擅自使用,都是妥妥的“僭越謀反”之罪,殺頭滅族簡直就是免費贈送。

物以稀為貴!故而,一個人如果被皇帝特許(賞賜)可以穿戴黃馬褂,那絕對是莫大的榮耀。

而據史書記載:在清代,能夠穿戴黃馬褂的人,大緻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禦前侍衛

在清代史學家愛新覺羅·昭梿的《嘯亭續錄·黃馬褂定制》有這樣的記述:"凡領侍衛内大臣,禦前大臣、侍衛,乾清門侍衛、外班侍衛,班領,護軍統領,前引十大臣,皆服黃馬褂。"

按照昭梿的記述,在這裡的黃馬褂其實是一種工作服的性質;不過畢竟是天子的貼身護衛,這身行頭肯定也是榮譽與身份的象征。

不過,據記載禦前侍衛的這種可以穿戴黃馬褂的特權,在其離任之後,是要收回的。也就是說,隻要你不是禦前侍衛了,就沒有資格再穿黃馬褂了。

雍正王朝:穿上黃馬褂,知縣都要向守門小吏年羹堯下跪,這可能嗎

第二類,射獵、武藝高強者

有清一代,每年秋季的“木蘭行獵”絕對是必不可少的政治活動。

在這場弘揚尚武精神,鍛煉八旗将士的射獵比賽中,皇帝通常都會對射獵成績出色的勇士予以賞賜,以激勵将士。

在《雍正王朝》中,就有康熙以玉如意作為賞賜的橋段。其實,在正史中,清朝皇帝對射獵冠軍最常見的賞賜之物,就是黃馬褂。不過,它們有專門的稱呼,叫“行圍褂子”。

顧名思義,這種黃馬褂隻能在圍獵等特定場合穿戴,平時膽敢穿着上街,就是僭越之罪,要問罪殺頭的。

雍正王朝:穿上黃馬褂,知縣都要向守門小吏年羹堯下跪,這可能嗎

第三類,就是大多數人所熟知的黃馬褂,賞賜有大(軍)功之人

比如,晚清時期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都得到過“賜穿黃馬褂”的待遇。

當然,像這種因功而獲得的黃馬褂,是可以自由穿戴的,而且确實有“見官大三級”的隐形屬性。很明顯,年羹堯的黃馬褂就應該是此種情況。

雍正王朝:穿上黃馬褂,知縣都要向守門小吏年羹堯下跪,這可能嗎

那麼,是不是表示,已經獲罪的他,隻要還穿着黃馬褂,就可以“橫行無忌”呢?

肯定不是的!

因為根據清史記載,雖然大臣被賞賜黃馬褂,代表着無上的榮耀,确實可以高人一等。但是,當他們違背皇規或犯錯誤時,皇帝是可以将黃馬褂收回,以示懲罰的。

也就是說,按照正常情況來說,被連貶十八級的年羹堯 ,早就被雍正皇帝收回黃馬褂了。在正史上,根本不可能有一個罪員還随身攜帶着黃馬褂的情況出現。

說到這裡,小編不由地想想起了,曆史上的那些“免死鐵卷”,其實它們和黃馬褂的本質是一樣的,在你風光無限時,确實可以給你增加風采,彰顯尊貴。可是,當皇帝真的想要弄死你時,它們連屁用都沒有!

這也許就是權謀的腹黑之處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