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個時候的局勢相當的危險,齊國在一個月内連續兩代國君死于非命,就連魯國人也認為“齊之無君,魯之利也”,讓魯莊公不要過于激動的派遣大兵護送公子糾歸國即位。
齊襄公隻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公子糾,一個是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因勸阻齊襄公不與文姜相約,被齊襄公責備才是流落莒國。而公子糾則是拒絕公孫無知的結盟,擔心國之變故,逃到了魯國。公孫無知最後弑殺齊襄公,從這個層面上看,齊襄公兩個兒子都與君父不在同路。
在齊襄公的滿朝文武中,大多數朝臣想的都不是為國分憂,為的不過是那一畝三分田,能夠保護好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受損害。是以在公孫無知的宮廷動亂中,這些朝臣們都沒有發揮主動作用。可是在公孫無知上位後,這些朝臣卻發現朝局發生了變化。所謂“百官賀旦,俱集朝房,見連、管二人公然壓班,人人皆有怨憤之意”,連稱和管至父是幫公孫無知發動變亂的最大功臣,受到公孫無知的重用理所當然,這些朝臣既無功勞,又無苦勞,想要位居前列,本來就是奢求。
而朝中帶頭對公孫無知發動反攻的,是雍禀、東郭牙,這兩位臣子不過是衆多朝臣對既得利益受到損害後的代言人,是以所有朝臣都要好好表演一番,當雍禀、東郭牙提出迎接公子糾歸國,朝臣們有泣下者,有迎合者,但能拿得定主意的人不多。在那夜色漸深之時,在高牆大院之中,這些齊國的臣子們幾番争論,最終還是想到了齊國的世家大族高氏,認為這幫臣子們都是烏合之衆,真正能夠決定朝臣們推翻公孫無知這場革命的,還是隻有高氏。
而高氏是誰呢?在齊國,有三位賢人,一位是輔佐公子糾的管仲,一位是輔佐公子小白的鮑叔牙,還有一位就是高氏的高傒。後來管仲和鮑叔牙都曾無數次提及高傒,或可見三人的關系自來很好。那麼,這些朝臣們選擇尋求高傒的支援,本身就是在在把管仲、鮑叔牙推向齊國朝堂的頂層。
跟連稱、管至父不同的是,管仲、鮑叔牙在很多年前就已對齊國的未來做過規劃,尤其是管仲在選擇公子之時,選擇的就是賭局中的買大買小之事,就是兩個公子都買,管仲自己買了嫡長子公子糾,就是大。而管仲讓鮑叔牙買了小,就是公子小白。管仲的原話是這樣的,“君生二子,異日為嗣,非糾即白”,顯然是未雨綢缪之策。而這樣的政策還是在很多年前,是以連稱、管至父怎麼跟管仲和鮑叔牙鬥?
隻是管仲沒有想到的是,自己買的大最後卻發生了變故。鮑叔牙與小白聞齊國變故,但朝臣們卻選擇的是迎接公子糾。這一場關于管仲與鮑叔牙之間的賭局,鮑叔牙沒有掉以輕心,也沒有自此絕望,反而是以莒國臨近齊國,可比魯國更快趕回齊國,便是帶着小白快馬加鞭奔回齊國。雖在半道上遭遇管仲之埋伏,而幸得小白之聰慧,僞裝受傷而死蒙騙過了管仲,兩人也才能順利回歸齊國都城。
在星夜之中,馬蹄聲疾,小白與鮑叔牙站在齊國都城的大街之上,是否會意氣風發,是否會充滿忐忑,成功了齊國的天下就是我的,失敗了那就是死無葬身之地。而鮑叔牙連夜單車入城,獨自走遍朝臣,踏遍了那些準備支援公子糾回歸的朝臣們的大門,終于說服了包括高傒在内的所有朝臣,接受了率先趕回的公子小白,公子小白成為新任齊國國君。
在鮑叔牙的努力下,齊國的盛世,就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