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十六計最高明的一計!孫膑放在第一計,可衆人卻隻記了最後一計

孫膑與龐涓師出同門,都是鬼谷子的弟子,兩個人一樣年少時聰明機敏,勤奮好學,兩人是在拜師的路上相遇的,一問原來同去拜會鬼谷子于是結為兄弟一起上了山,跟着師傅學習兵法,但是在鬼谷子眼裡更偏愛孫膑,因為論人品孫膑比龐涓好太多了。

幾年的深山學習枯燥又乏味,正巧龐涓聽聞魏國正在招賢納士,龐涓覺得自己已經學業有成了,可以下山曆練就去了魏國開始了他高官厚祿的生涯。

三十六計最高明的一計!孫膑放在第一計,可衆人卻隻記了最後一計

《孫膑兵法》的問世

孫膑和龐涓總是有點仇恨在身上的,先是鬼谷子的偏愛,除了畢生所學的兵法傾囊傳授給兩個人後,給孫膑加餐把一卷兵法殘卷偷偷給了他,龐涓知道後激起了他的強烈不滿,随即才下山去了魏國。

到了魏國的龐涓還是不死心認為孫膑對他的威脅非常大于把孫膑誘騙到了魏國,然後派人監視他,孫膑到了魏國龐涓嫉妒孫膑的才能比他好,就陷害他通敵叛國,于是就對孫膑動了刑法砍去了孫膑的雙足挖去了了他的兩個膝蓋,并且在他的臉上刺字,想使孫膑就此埋沒于世間不為人所知,孫膑為了不再遭受迫害就開始裝瘋賣傻,睡豬圈吃豬食還大口大口地吃糞便,這下龐涓放下心來,認為孫膑是真的瘋了。

三十六計最高明的一計!孫膑放在第一計,可衆人卻隻記了最後一計

于是對他的戒心就稍微放了下來,知道真相的人隻有一個那就是周遊到魏國的墨子墨翟,他把孫膑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齊國大将田忌請求田忌救孫膑一命,田忌上報給了齊威王,齊威王立即下令給田忌無論用什麼方式都要把孫膑救出來,希望他為齊國效力。

田忌偷偷潛到了魏國,趁着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先用一個人裝瘋扮作孫膑,把孫膑換了出來,然後又快馬加鞭的帶孫膑回了齊國安頓好了他,等到龐涓發現的時候他們二人早就在千裡之外了。

到了齊國孫膑受到了齊國很好的禮遇被封為上賓,齊威王很是欣賞孫膑的才華,最著名的要數在齊國的“田忌賽馬”,這場比賽田忌跟齊威王比了多次,隻有這次在孫膑的幫助下赢得了數千錢,這件事後孫膑在齊國就有了很高的威望。

三十六計最高明的一計!孫膑放在第一計,可衆人卻隻記了最後一計

龐涓了解了實際情況後更加痛恨孫膑,但是為了能提高自己的軍事才能他向魏王舉薦去攻打趙國,龐涓帶兵攻進趙國,趙國無奈向齊國求救,齊威王聽從孫膑的建議任用田忌為将,來了一出“圍魏救趙”成功了解了趙國的危機更是滅了魏國幾乎一半的軍隊,氣得龐涓火冒三丈,他知道有孫膑在自己就不可能有出路。

于是又開始作妖,慫恿魏王發兵攻打南韓,南韓國力弱小又跑到齊國去求救,齊威王采納孫膑建議,命田忌統兵孫膑指揮,這一次孫膑沒有給龐涓任何活命的機會,交戰戰場上有棵大樹,上面用墨汁寫着八個大字“龐涓死于此樹之下”龐涓最後被齊軍射成了刺猬。

孫膑名聲再次打響也就是這一次,田忌和孫膑遭到了齊國丞相鄒忌猜忌,他怕田忌在孫膑的幫助下奪了齊國的國政,于是設下圈套陷害田忌和孫膑,田忌和孫膑被免職逐出了朝堂。

三十六計最高明的一計!孫膑放在第一計,可衆人卻隻記了最後一計

孫膑被免職之後,開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活,潛心修煉寫出了那部流傳千古的《孫膑兵法》,孫膑是孫子孫武的後代結合孫武的《孫子兵法》後人整合改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十六計篇章。

三十六計第一計“瞞天過海”

說道三十六計大家知道最多的就是走為上計,其實最強的計謀是“瞞天過海”這個計謀才是最強的,被順便放在了第一計。

原文中是這樣描述的: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帶兵打仗的時候一定要根據自身情況制定進攻政策,用兵之道實際上就是一種詭詐之術,講究的是心理,古代很多事情都運用了這種思想。

三十六計最高明的一計!孫膑放在第一計,可衆人卻隻記了最後一計

“望梅止渴”是曹操率領大軍攻打張繡的時候發生的事,當時正值盛夏時節,天氣炎熱無比曹軍行至一片荒蕪的地帶,太陽的毒辣讓大家本身就睜不開眼睛,酷暑難當的天氣更是令人感到窒息,整個軍隊行進的速度不斷地變慢,曹操心裡急躁叫來向導詢問,向導直言附近根本沒有水源,可是曹操也是忍受不住了喉嚨幹渴,于是他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快馬騎到了一塊高地上,高聲地對已經非常懈怠的士兵說前面有片梅林,樹上結着酸甜可口的梅子,隻要大家趕快趕路過去就可以吃到,大家一聽立馬來了精神,舌頭下也生出了許多口水,止住了自身的口渴,最終走出了這片荒原。

瞞天過海的還有就是大将薛仁貴對付自己的上司唐太宗,有一年唐太宗親自出征征伐高麗,剛一上船的唐太宗頓時感覺很是眩暈,因為面對着茫茫大海,身經百戰的士兵們都是心中害怕,太宗也是如此,大将薛仁貴清楚地知道唐朝士兵大多數都是沒有經曆過在海上戰争的經驗,面對着茫茫大海心裡自然會産生畏懼,如果太宗這個時候也是很害怕的,不能以君王身份震懾他們,那麼這場仗必然都不用打了,高麗會不戰而勝,以後說不定脫離掌控,對大唐不利。

三十六計最高明的一計!孫膑放在第一計,可衆人卻隻記了最後一計

于是為了消除唐太宗這種對大海的恐懼,他下令當地的漁民去海裡抓一隻海龜來,越大越好,大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過既然将軍吩咐就照着開始做了,于是很短的時候熟悉海域的漁民便打撈了一隻一百多斤種的大海龜,薛仁貴把海龜給了李世民跟他說這個海龜是海裡的神龜,把它放在龍船上,船隻有它的保佑,就可以穩穩地行駛了不會出什麼事了,李世民從來也沒見過這麼大的海龜,聽薛仁貴一說還真的以為這是真的神龜呢,于是放下心登上了龍船。

到了目的地船靠了岸,薛仁貴給李世民跪下請罪,說這隻是普通烏龜,臣是怕陛下害怕影響士氣才撒謊騙人的,請陛下恕罪,唐太宗一笑明白薛仁貴的苦心,并沒有怪罪他,下了船後薛仁貴叫人把海龜放生了,這場大唐對高麗的戰争以大唐最後取得絕對壓倒性的勝利為結束,摧毀了高麗幾乎全部的精銳部隊,而且這場親征使得高麗人口銳減,社會生産力急速下降,國力日益衰退。

三十六計最高明的一計!孫膑放在第一計,可衆人卻隻記了最後一計

《孫子兵法·孫膑兵法》合體再現

三十六計又稱三十六策,這話語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但是真正成熟的是明清時期,它是整個古代中國軍事思想的最高展現,更是我從戰争中總結出來的豐富經驗,它融合了孫武的《孫子兵法》和孫膑的《孫膑兵法》,是兩者結合的集大成者,

《孫子兵法》共計十三篇,裡面事無巨細地記載了戰争過程的所有畫面細節,從戰争開始的準備,再到戰争開始沖鋒陷陣地指揮,孫武在對戰争記事上将自己的所有經驗全部展現在衆人面前,而孫膑的《孫膑兵法》分為上下十五篇,經過專家确定上篇是原著為孫膑所著,下篇編撰方式有所不同,可能系後世弟子完成的,對于這15篇的著作更是對《孫子兵法》做了極大的補充和優化,這也讓這兩部曠日之作超越了兵法的範疇,可以從很多個方面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幫助。

三十六計最高明的一計!孫膑放在第一計,可衆人卻隻記了最後一計

《孫子兵法》中曾有兵勢篇的描述,說如果自家軍隊在打仗的時候沒有氣勢,萎靡不振,這個時候就要帶頭的将領拿出榜樣來,這樣士兵看見将軍都敢殺敢打一定會整理不好的情緒讓自己變得氣勢如虹,就會更好的去拼搏。

《孫膑兵法》中擒龐涓篇更是運用了“圍魏救趙”、“兵不厭詐”的技能,深入誘敵,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連毛主席都說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當下的科學真理。

三十六計最高明的一計!孫膑放在第一計,可衆人卻隻記了最後一計

結語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人軍事思想成熟的表現,在那個戰火連天的年代,作戰經驗豐富,有了軍功就是王道,孫武的一生波瀾壯闊,孫膑的一生更是充滿了傳奇,兩位優秀的軍事思想家編撰出來的兩部兵法更是為後代的軍事思想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軍事資料。

“瞞天過海”在三十六計中是第一計,“走為上計”是最後一計,但是還有些耳熟能詳的技能在生活裡經常發生“借刀殺人、趁火打劫、無中生有、隔岸觀火、順手牽羊”等等,看似都是成語但都是計謀,現在的職場上更是每天都在上演,但是有一個計謀沒有用成語解說就是我們熟悉的第三十一計“美人計”。日本一位學者逢屋千村曾經評價《孫子兵法》不是打仗的,《孫子兵法》是教人和平的,可惜日本沒有能體會這一思想才在抗戰時期挑起多數戰争,使得全亞洲的人民如此受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