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至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總結了2021年經濟工作,分析了目前經濟形勢,為下一步的中國經濟錨定了前行的方向。
中國經濟未來的機會與變量在哪裡?怎樣“穩”與“進”,如何“破”與“立”?關于2022,許多答案等待揭曉。
歲末年初,新京報貝殼财經推出《看2022》,我們對話了16位各領域專家,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關鍵詞,談他們對中國經濟的觀點和判斷。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
2021年,“雙碳”成為貫穿全年的關鍵詞之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正确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汽車行業作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将成為助力“雙碳”目标實作的主力軍之一。與此同時,“雙碳”也正成為影響汽車産業鍊變革與重構的又一重要因素。
“從相關産業政策法規的角度來看,‘雙碳’目标将驅動新能源汽車布局加速”,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書面專訪時表示,新能源和智能化已成為全球汽車産業的共識,将引領全球汽車産業的大變革,也是汽車産業未來發展的“新風口”。他預計,到2022年,新能源汽車的競争将進一步加劇,新能源汽車将開始與傳統能源汽車争奪市場佔有率。
2025年之前長城汽車預計推出50餘款新能源車型
新京報貝殼财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正确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實作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内在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今年6月長城汽車宣布将在2045年實作“碳中和”。在推動實作“碳中和”目标上,目前長城汽車進展如何?
魏建軍:為實作“2045碳中和”目标,長城汽車在新能源核心技術和産業鍊上深入布局,确立多路線并舉的發展政策,在純電動、氫能、混動三大領域,持續進行飽和式精準投入,2025年之前預計推出50餘款新能源車型。
一年來,長城汽車加速全球化産銷布局,釋出歐洲戰略,向全球高端市場進發,投産泰國羅勇工廠,夯實東盟市場影響力,并在海外多個細分市場持續精進,創下海外銷量新高。
得益于此,長城汽車今年1-11月銷售新車112萬輛,累計銷量已超越去年全年,這在疫情不确定性和晶片短缺的當下尤其難得,也更加證明了“2025戰略”的正确性。通過2021年的發展,讓我們對未來幾年的發展更具信心。
新京報貝殼财經:成立坦克、沙龍獨立品牌,長城汽車出于怎樣的考慮?
魏建軍:在長城汽車看來,使用者的消費選擇,是以品類來思考、用品牌來表達。是以,長城汽車持續進行品類創新,以品類領先打造品類品牌,讓品牌成為品類的代表,最終實作品牌價值。
坦克品牌和沙龍品牌的誕生,都是基于品類創新的思考。其中,坦克品牌,基于潮玩越野SUV的定位,打破城市SUV與越野SUV的品類壁壘,獨占市場新賽道;沙龍品牌,作為全球首個溫暖且酷的機甲科技品牌,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重新激發行業對未來的想象,重新定義下一個汽車時代。
新京報貝殼财經:在“2025戰略”中,長城汽車目标“2025年實作全球年銷量400萬輛”。長城汽車明年全年的銷量目标是怎樣的?
魏建軍:2022年,長城汽車的銷量目标是190萬輛。基于這個目标,長城汽車已經制定了相對明細的産品規劃,五大品牌及沙龍汽車都将全面發力,推出更多全新車型。
随着全球疫情蔓延速度的放緩,晶片短缺的問題有望得到有效解決,長城汽車在全球的産能也将加快釋放,這也将為我們的銷量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長城汽車已經形成了七大規模重點市場:俄羅斯及周邊獨聯體、中亞國家市場;東盟區域市場;中南美洲市場;澳洲及紐西蘭市場;中東地區及北非市場;南非區域市場;歐洲區域市場。在這七大規模市場,将因地制宜,針對性開展市場深化。
新京報貝殼财經:你如何評價長城汽車這一年的發展?
魏建軍:2021年是“長城汽車2025戰略”元年,圍繞戰略内容和各項目标,均實作了良好的發展。全年度,長城汽車通過組織機制創新,成立“一車一品牌一公司”組織形态,形成“強背景、大中台、小前台”的3.0版本組織架構,建構了更加強大的生态體系,為未來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在人才發展方面,滾動實施廣覆寫股權激勵模式,覆寫100%價值員工,實作員工由“打工者”向“合夥人”的轉變。同時,還啟動“萬人計劃”和“全球人才活水計劃”兩大人才創新計劃,讓更多優秀員工異地作戰,向海外、向重點業務流動,徹底激活了員工潛能。
在産品方面,深化品類創新戰略,坦克、沙龍兩大品牌接連亮相,引領品牌不斷向上,50餘款新産品連番登場,增強市場影響力。
預計明年新能源汽車将開始與傳統能源汽車争奪市場佔有率
新京報貝殼财經:今年以來,國内新能源車市高歌猛進。對明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你有何預測?
魏建軍:與去年同期相比,2021年1-11月,國内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1.7倍,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進入了爆發式增長階段,并從過去的政策驅動轉向了市場驅動、使用者驅動。2022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長将再次提速,有望大幅超越今年同期。
對于長城汽車而言,歐拉全系産品及沙龍首款産品機甲龍為主的純電産品,以及搭載檸檬混動DHT動力架構的多款産品也将推出,新能源産品比重也将實作大幅增長。
新京報貝殼财經:業内認為2022年将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分水嶺。你是否認同?為什麼?
魏建軍:早在2020年,新能源汽車的分水嶺已經出現,随着造車新勢力和世界級汽車集團的入局,新能源汽車的競争已經進入新競争時代。目前汽車行業已不僅僅是新能源汽車的競争,更是汽車智能化應用的大比拼,這是前所未有的機遇。
我們預計到2022年,新能源汽車的競争将進一步擴大,新能源汽車将開始與傳統能源汽車争奪市場佔有率。首先,從相關産業政策法規的角度來看,“雙碳”目标将驅動新能源汽車布局加速;其次,新能源汽車産品通過多年的發展,價格不斷下探、品質不斷提升,充換電等基建也不斷完善,新能源汽車産品整體優勢不斷顯現;第三,全球範圍内已經形成了純電、混動、氫能等多種新能源技術路線,并且各項技術都已經非常成熟;第四,新能源汽車産業規模化成長,新能源汽車生态已經趨于完善。
同時,随着汽車智能時代的全面到來,如何在愈發激烈的智能化競争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品牌制勝未來的關鍵所在。隻有抓住市場機遇,快速放大優勢,實作在品牌價值、市場佔有率方面的突破,才有可能在新能源和智能化全新賽道上領跑。
新京報貝殼财經:近年來自主品牌掀起了又一輪沖高浪潮,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在你看來,中國汽車品牌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
魏建軍:對于中國汽車品牌而言,之前的高端化與目前所看到的沖高浪潮,嚴格意義來說,是兩個階段,此前,中國汽車品牌的目标是在别人的賽道上追趕和超越,這一次,則是要在全新的賽道上領跑。
新能源和智能化已經成為全球汽車産業的共識,将引領全球汽車産業的大變革,也是汽車産業未來發展的“新風口”。機遇在于外資及合資品牌不再具有領先優勢,而是跟我們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并且,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技術領域,中國已經有多項技術處于世界領先位置,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把握住機會就有可能實作超越及領跑。
挑戰在于中國汽車品牌仍有一些關鍵領域技術尚未突破,核心技術自主化水準仍有待提升,限制了汽車産業鍊的發展,這就要求中國發揮産業治理優勢,統籌産學研資源,聚焦薄弱環節進行攻關,加快相關成果産業化布局。
采寫 |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張冰
編輯 |嶽彩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