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建國後,河南農婦看着報上的許世友上将:丈夫還活着,我卻已改嫁

當今的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有安全感的國家,無論是夜晚還是淩晨,街道上都是人來人往,億萬群眾所享受的這份安全感,建立在嚴格的治安的基礎上的。

同時,我們也需要牢記,和平的社會,也是上個世紀無數革命戰士付出鮮血的代價得來的。

建國後,河南農婦看着報上的許世友上将:丈夫還活着,我卻已改嫁

回首上個世紀的中國,還面臨着内憂外患,有先進思想的文化青年意識到,隻有革命才能讓社會安穩,國家昌盛。

在大大小小的戰役中,誕生了不少英雄,俗話稱一将名成萬骨骷,一位将帥的背後是萬千誓死追随者的犧牲,還有就是抛家舍業的心酸。

有志氣的青年人為了革命的勝利,遠走家鄉,有的人甚至幾十年都沒有回過家。

都說戰争是男人的厮殺,女人們的故事,這話一點也沒有錯。

建國後,河南農婦看着報上的許世友上将:丈夫還活着,我卻已改嫁

那個年代,男人是一個家的頂梁柱,決定着家庭的發展走向。

如果你的丈夫去參軍入伍了,在戰場上厮殺,是為了國家舍了自己的小家。

但是,這對女人是極其殘酷的,一家的重擔就落在了自己的頭上,又有幾人能夠堅持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改嫁。

今天,要講的“和尚上将”許世友,他與發妻之間的陰差陽錯,在你年少輕狂時,我陪你長大,等到你功成名就時,身邊已經有佳人,我已改嫁。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全國上下舉國歡慶,河南的一位農婦在報紙上,指着許世友司令員說,我丈夫還活着,他已經是司令員了,但是,我已經嫁給一位農民了。

這個女人就是許世友的發妻朱錫明。

建國後,河南農婦看着報上的許世友上将:丈夫還活着,我卻已改嫁

朱錫明與當時的大部分女性不同,她是受過教育的,有着自己的理想抱負與膽識,看着強權弱勢,百姓生活艱苦,連吃飽飯都難,還要任人欺負,她也深深地明白當今的社會需要革命,才能換取萬千群眾的穩定生活。

可即使是有文化,思想先進自由,也難以成為獨立的女性,畢竟,那個年代加在女性身上的封建枷鎖難以擺脫,朱錫明也還是走上了與其他女性相同的路子,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給了許世友。

建國後,河南農婦看着報上的許世友上将:丈夫還活着,我卻已改嫁

婚後,朱錫明發現丈夫許世友也并非是毫無理想,為軍閥政府所左右的小兵。

跟着軍閥為虎作伥,一直不是許世友的真實想法,他想要參加紅軍,他知道在紅軍的隊伍中,實作革命勝利,才能拯救數千數萬的百姓于水火之中。

朱錫明對于丈夫的遠大抱負很是贊同,并且支援他參加紅軍。

建國後,河南農婦看着報上的許世友上将:丈夫還活着,我卻已改嫁

即使參軍後,兩人将長久不能見面,但是,朱錫明也願意等待許世友。

可是後來,陰差陽錯兩人失去了音訊,就此緣分也就斷了。

在那個年代,通訊并不發達,找不到了就找不到了,許世友的父母也擔心兒子會戰死,不願讓兒媳承擔風險,就讓朱錫明趁着還年輕找人改嫁。

一段姻緣,就此斬斷,再相見時,你已經成為了報紙上的大名鼎鼎的司令,而我已經是别人的妻子。

和尚還俗,娶妻生子

許世友出生于普通的農民家庭,并不寬裕的家,别說能夠吃飽穿暖了,許世友長到8歲時,家裡就養不下去了,無奈之下,他聽說了山上的少林寺不僅可以學武,而且還免費供飯吃。

聽到有飯吃,還免費,許世友二話沒多說,選擇上山進少林寺。

在少林寺的8年,許世友學到了一身本領,拳腳功夫了得。

建國後,河南農婦看着報上的許世友上将:丈夫還活着,我卻已改嫁

1922年,已經從毛頭小子成長成了17歲的青年的許世友,選擇離開少林寺還俗。

沒多久後,許世友就到了軍閥吳佩孚的手下,歸屬在樊鐘秀的部隊。

當童子軍,吃着軍糧,還能繼續練武,這對于許世友來講兩全其美。

建國後,河南農婦看着報上的許世友上将:丈夫還活着,我卻已改嫁

但是,軍閥的隊伍并不好待,老兵欺負年輕人的情況頻頻發生,這些有經驗的老兵,基本上可以什麼都不用做,還肆意的毆打以及剝削新兵,許世友也是被老兵欺負的一員。

一位老兵,自稱自己的身體不舒服,是以以後的痰盂以及被褥都要許世友來負責。

但是,從小在少林寺長大的許世友,并沒有過伺候人的經曆,也不願意去做。

老兵囑咐了許世友,許世友也沒按要求做,就十分的生氣,要教訓許世友,上前打了許世友。

年輕氣盛,又性格剛烈的許世友怎麼能忍得下這口氣,便上前踢了老兵。

這一踢,可是惹出了大麻煩。

這位老兵本就身體不适,加上許世友的刺激當場猝死身亡。

兵沒當幾天,人命官司可是惹上了。

建國後,河南農婦看着報上的許世友上将:丈夫還活着,我卻已改嫁

不對上下都充斥着對于許世友的不滿,有人稱這樣跋扈的新兵定是難馴服,不要也罷,一面會引發更多的時事端,槍斃一了百了。

還好其他的新兵證明,軍隊裡的老兵欺人太甚,很多新兵都待不下去了。

長期下去,新兵一個個都溜走了,隻剩下了一批老兵,怎麼上戰場打仗。

這樣一說,才讓許世友逃過一劫。

不過經過了這次的事,許世友知道軍閥隊伍不能長久,他們也絕對做不到讓國家走向發展。

建國後,河南農婦看着報上的許世友上将:丈夫還活着,我卻已改嫁

一次回家探親的機會,許世友把自己在軍隊裡的經曆講給了父母,父母聽完吓了一跳,他們知道兒子的脾氣急,不會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利弊,這次是僥幸,逃過一劫,下次再做出什麼事情,可就沒那麼幸運了。

許世友需要一位賢惠的妻子,幫忙做賢内助,也壓壓他的脾氣。

就這樣,父母決定動員親戚鄰居們,為許世友物色一個妻子。

建國後,河南農婦看着報上的許世友上将:丈夫還活着,我卻已改嫁

說來也巧,許家剛提出要給許世友找老婆的話,親戚就說在鄰村有一位22歲的女子朱錫母明,雖然,年齡比許世友大了2歲,但是人生得落落大方,有賢妻良母的模樣。

另外,朱錫明有文化,有着自己對于事情的正确價值觀,她嫁給許世友的好處頗多。

不僅能将家裡照顧得好,而且,還能用自己的文化修養感染許世友,告訴他這世界上解決問題的方式,并不是隻有直截了當的一條路,還有冷靜思考作出決定,這樣才是大智慧。

盡管朱錫明與其他的女性相比,是有文化的,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是那個時代,一個有文化的女性,是無法與舊社會的封建相抗衡的。

無論你的思想多麼的自由,嫁人才是萬千女性都要做的,這無從選擇。

這道枷鎖同樣夾在了朱錫明的脖頸上,她隻能按照父母所規定的嫁給了許世友。

建國後,河南農婦看着報上的許世友上将:丈夫還活着,我卻已改嫁

在第一次見面時,許世友看着端莊的朱錫明很是滿意,許世友的媽媽見到了未來兒媳婦也是喜歡的不得了。

就這樣,許世友與朱錫明辦了婚禮,成為了家人。

新婚之後,許世友接到了作戰任務,匆匆離開家門。

1925年5月,上海發生五卅慘案後,樊鐘秀帶着部隊進攻山西閻錫山部,這次戰役,可謂是城沒有攻下,反而是兵敗。

不僅如此,22歲的許世友因具備一定的國術能力,被編入樊鐘秀的建國豫軍與馮玉祥争奪河南的地盤。

也就是從這時起,許世友心中堅定了要脫離軍閥隊伍的決心。

也就是這時,許世友脫離了軍閥,參加了紅軍,他的将領生涯也即将開啟。

建國後,河南農婦看着報上的許世友上将:丈夫還活着,我卻已改嫁

朱錫明,對于丈夫參加紅軍很是支援,她知道參軍,意味着要抛家舍業,但是他也明白,許世友這是在為國家革命。

不僅沒有一句怨言,還在家做鞋子,來補給前線的戰士們。

後來,為了夫妻能夠團聚,自己也能實作理想抱負,朱錫明也參加了紅軍,成為了洗衣隊的戰士。

建國後,河南農婦看着報上的許世友上将:丈夫還活着,我卻已改嫁

在軍隊這段時間,朱錫明為許世友生下來2個兒子,但是,由于當時條件惡劣,兩個孩子都沒能存活下來。

接連送走兩個兒子,朱錫明遭受了巨大的打擊,直到第三個兒子健康的出生,朱錫明的狀态才有所緩和。

她等着丈夫從前線回來,為孩子起名字。

但是,戰争情況複雜,許世友接連輾轉多地,并沒有固定的駐紮地,一時間很難聯系上。

等到許世友回來的時候,妻子朱錫明已經不在部隊上了,就這樣,兩個人錯過了。

消息誤傳,許世友迎來第二段婚姻

找不到妻子和孩子,許世友很是着急,但他明白革命大業才是重中之重,母子二人一定會在遠處保護好自己。

就這樣,許世友跟着紅四軍撤離,踏上了長征的道路,這也就意味着,他離妻子朱錫明越來越遠。

建國後,河南農婦看着報上的許世友上将:丈夫還活着,我卻已改嫁

就在長征的道路上,許世友得知,家人傳來的噩耗。

妻子與孩子,在國民黨反撲時期遭到了迫害,母子二人已經身亡。

許世友悲痛欲絕,他知道隻有革命勝利,才是為妻子與兒子報仇。

那個年代,通訊并不發達,得到的消息,沒有途徑驗證真假,是以人們都說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一旦聽到消息,那麼必定是人盡皆知的噩耗。

許世友也沒有那個能力去查證,這則消息的真假。

建國後,河南農婦看着報上的許世友上将:丈夫還活着,我卻已改嫁

長征結束之後,黨中央認為戰士們需要找到自己的革命伴侶,這樣才能互相激勵,一同前進,并肩作戰。

就這樣,在戰友們的撮合之下,許世友與隊伍中的四川籍女青年成婚。

許世友的第二任妻子名叫雷明珍,為了參加紅軍,不遠萬裡,從四川奔赴而來。

婚後,兩人過着與其他夫妻一樣的生活,有吵鬧也有扶持,許世友到抗日紅軍大學學習,妻子雷明珍就到延安負責婦女工作,兩人各有各的工作。

建國後,河南農婦看着報上的許世友上将:丈夫還活着,我卻已改嫁

這段婚姻并沒能讓兩個人互相扶持到最後,受到張國焘的影響,許世友被質疑懷揣着危險思想,他被黨組織關押,進行調查。

那時候的他并沒有想到妻子會是以離開自己,反而還将妻子雷明珍作為堅持下去的勇氣。

半個月後,許世友喜出望外地接到了雷明珍送來的包裹,打開一看,竟是一封離婚書,雷明珍稱,她痛恨反革命分子,是以也痛恨許世友,要與許世友離婚。

許世友看着這封信沉默了許久,在信的背後寫下了4個大字,堅決離婚!

就這樣,許世友結束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

即使後來,他得到了公正,恢複了官職,雷明珍誠懇道歉,希望複合,許世友也堅決不見,拒絕再當夫妻。

許司令愛上田秘書,一生相厮守

建國後,河南農婦看着報上的許世友上将:丈夫還活着,我卻已改嫁

結束了與雷明珍的婚姻,許世友恢複單身,這令他更加投入到革命工作中,率領部隊向着膠東挺進。

組織上,對于許世友的婚事很上心,擔心在前線作戰的他,身邊沒有妻子的照料,便在部隊裡尋找合适的人選。

此時,有一位在根據地皮革廠工作的19歲少女,還不知道自己将迎來一段司令與秘書的真摯愛情。

在根據地的皮革廠裡,工作的都是年輕的女同志,組織上認為在這裡給許世友找配偶,成功的幾率更大,就派許世友到皮革廠巡查。

建國後,河南農婦看着報上的許世友上将:丈夫還活着,我卻已改嫁

許世友剛踏入皮革廠,就看到一個女孩在努力地工作,她的背影讓他動容,此後,這個女孩也再也沒從許世友的腦海中消失。

詢問了後勤部才知道,這個女孩叫田明蘭。

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從小喪父,母親沒有撫養能力,便把她賣到了農戶家中做童養媳。

後來,偶然的機會。田明蘭發現村子裡有紅軍的部隊,便決心參軍。

田明蘭在與許世友的短短相處後,許世友就接到指令,再次奔赴前線,直到萬第大捷後,許世友才再次見到田明蘭,也下定決心不能錯過這個女孩,兩人成婚。

建國後,河南農婦看着報上的許世友上将:丈夫還活着,我卻已改嫁

婚後的幸福生活,還沒有持續幾天,田明蘭家中突遭變故,母親病重。

為了自己不留遺憾,田明蘭決定回老家看望母親。

沒想到,田明蘭這一走就出事了,在路上被漢奸抓住了,并以此來威脅許世友。

田明蘭在被關押階段,受到了極大地精神以及身體折磨,等到許世友将她救回時,田明蘭的腦部留下了後遺症。

妻子生病,許世友也沒有辦法在身邊陪伴,前方的戰役還等着他帶兵打仗,怎麼有時間在家中停留。

不過,他還是擔心妻子,便在臨行前,寫了一封信,擺脫老部下聶鳳智為田明蘭安排一份工作。

建國後,河南農婦看着報上的許世友上将:丈夫還活着,我卻已改嫁

後來,組織上考慮到,妻子生病在家,許世友在戰場上難免會擔心,倒不如讓他們團聚,許世友也好安心帶兵打仗。

就這樣,在戰友們的護送之下,田明蘭上了前線,見到了久别的丈夫。

許世友對于妻子田明蘭照顧有加,他知道今後不管發生什麼事,都會和田明蘭相伴一生。

發妻報上再見丈夫,你還活着,已是司令,我卻改嫁農民

一直到新中國成立,許世友與田明蘭都相依相偎。

由于這麼多年在戰場上,許世友英勇善戰,指揮得當,立下了碩碩汗功,報紙經常會報道。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對于報紙上革命将領的報道更是頻繁。

一次,一名河南的農婦在過路時看到了報紙上的人物很是眼熟,定下足來仔細翻看,認出這就是自己的丈夫許世友,而這個農婦就是許世友的發妻朱錫明。

她聲俱淚下,一方面是喜極而泣,為許世友取得的功績,當上了司令而高興;另一方面,為兩人的陰差陽錯而無奈,年少時的婚姻,本想與你相守一生,卻終究錯過,如今你身邊已經有佳人相伴,而我也改嫁農民,重組家庭。

建國後,河南農婦看着報上的許世友上将:丈夫還活着,我卻已改嫁

後來,事情真相大白,當年,許世友在紅軍隊伍中英勇善戰,成為了重要的将領,朱錫明在生完小兒子後,許世友還在前線,本想等着全家團聚。

可是,這時卻傳來了家裡的噩耗,國民黨反對派報複打擊許世友一家,為了能夠家人的平安,朱錫明帶着孩子以及許世友的父母提前轉移。

在那個年代,通訊并不發達,沒有辦法通知許世友家人已經轉移。

國民黨反動派找到許世友的家,家人早已經轉移,他們撲了個空,然而,許世友卻以為家人全部遇難。

朱錫明也以為,丈夫在戰場上出事了。

陰差陽錯之下,朱錫明與許世友這段緣分也就斷了。

即使是沒有丈夫的消息,生死未蔔,朱錫明都依舊堅強地操持着家裡,而許世友的母親,見到朱錫明這般大義,不忍心将她留在家長繼續受苦,便提出了讓她改嫁。

朱錫明強烈反對改嫁,但是,許母極力勸說,并且自主主張找來了鄰居,為朱錫明再找丈夫。

最後,朱錫明嫁給了當地的農民。

朱錫明即使是改嫁,但依舊沒有消失在許家的生活中。

她将許世友的母親當成是自己的母親,盡心的照顧。

在報上見到許世友還活着,朱錫明激動地找到許母,告訴她這個消息。

許母告訴了朱錫明一個隐藏許久的秘密,原來,早在許世友與雷明珍離婚之後,就曾找到了家裡,母子重逢。

建國後,河南農婦看着報上的許世友上将:丈夫還活着,我卻已改嫁

但是造化弄人,即使許世友已經離了婚,朱錫明卻已經改嫁,有了自己的家庭,又如何再次做夫妻。

許母對于朱錫明也是很内疚,為了不讓朱錫明再經曆什麼變故,她決定将許世友回家的事情隐瞞,不再提起。

得知真相的朱錫明,雖然有不舍,但是了解許母是為了自己打算。

即使,自己沒能與許世友相守一生,但是看到他現在有妻子在身邊,過得幸福美滿也就心滿意足了,隻要他好,我在不在都可以。

建國後,河南農婦看着報上的許世友上将:丈夫還活着,我卻已改嫁

許世友從母親口中得知了朱錫明的情況,并知道了自己在前線作戰,是朱錫明一直在照顧母親,感激不盡,心中也覺得愧對發妻。

兩人之間彼此相惦念,卻也僅僅停留在惦念。

這一場包辦婚姻,卻讓人看到了令人動容的愛情。

朱錫明64歲時患重病,她的一生隻為許世友生過3個兒子,就沒再生過。

臨終前,她叫來了小兒子,告訴他,自己這一生,打心底裡從來沒認為自己離開過許家,也始終隻承認是許家的媳婦。

謹以此文獻給開國上将許世友,緻敬英雄!

參考文獻 :《許世友傳奇》《許世友和他的一家》《一代名将許世友》

作者/星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