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堯和李衛都是出身于四阿哥胤禛王府粘杆處的人,在沒有出名之前,兩人還是經常在一起喝酒玩樂的朋友。誰能想到呢,兩人後來都随着四阿哥的發達而發達了,年羹堯的官做到了川陝總督、大将軍王,而李衛也做到了兩江總督、尚書。
更沒有人能想得到的是,這兩個人的下場,又是完全迥異,一個身首異處、一個死後也極為榮耀。曆史就是一面鏡子,它經常給出我們智慧,但可惜的是,還是有無數的人在不斷地重複着年羹堯的悲劇。

雍正
一、年羹堯能當上大将軍王,不全是靠四阿哥胤禛,也得益于九子奪嫡的幾個阿哥之間的勾心鬥角,是以他對胤禛的忠誠有點三心二意;這正是他後來悲劇的根源。
1.年羹堯首先站隊的政治路線出了問題。
在康熙的九子奪嫡中,老八本來是最有希望的一個,時人稱八賢王,在朝野都有着廣泛的支援基礎。
精明的老八,大力舉薦了老四的人年羹堯為四川提督;再安排老十四舉薦年羹堯為川陝總督。這着棋下得實在好,一方面挖了老四的人消弱老四,另一方面厚植了自己的力量,加法減法一齊算。
問題的關鍵是
年羹堯,作為老四的人,他本不該接受老八和十四的推舉,可他就接受了;接受了就算了,他還沒有及時向老四彙報。
年羹堯殺伐果斷兇狠毒辣,正是帶兵的好手
2.恃寵而驕、飛揚跋扈、結黨擅權、擅作威福,不懂得低調不加強政治素養,這是他悲劇下場的必然。
雍正上台,并不是沒有給年羹堯機會。
但是大将軍王年羹堯戰功越大,他就越來越恃寵而驕、飛揚跋扈;他還結黨擅權大肆舉薦官員,擅作威福;驕奢淫逸,君前無人臣之禮。
二、一個不同的李衛,永遠甘當忠心的奴才。
與年羹堯相比,起步晚的李衛一直跟着雍正當差。随着雍正當了皇帝,李衛也小雞小犬地升了天,從一個小跟班一直做到兩江總督。
李衛
李衛之是以得到雍正的看重,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因素:
1.他是一個能臣,在兩江總督任上,為雍正聚集的大量的錢财,保證了西北用兵的後勤需要,這是第一功。
2.李衛眼中隻有雍正一個人,任何其它人隻要有違法的、不忠誠的事,李衛都敢冒死舉報,這是維護雍正王朝的又一根本做法。
3.在位時能體察民間疾苦,深受百姓愛戴。
當然,他也為皇帝做過不少不為人知的髒活,但他從來不說,讓皇帝深為放心。
這樣一個又紅又專的能臣,怎麼可能不受到重用呢?
乾隆三年李衛病逝,乾隆帝命按總督例賜予祭葬,谥敏達。
三、雍正
賜死年羹堯,竟然讓李衛去監督,有沒有警告李衛的意思在裡面?我認為是有的。
年羹堯在大将軍王的位置上所作所為,雍正自然不可能一直容忍。
是以西北的戰事一結束,心胸狹窄的雍正就開始操縱大臣們上書彈劾年羹堯,把自己的這個小舅子逐漸地趕上了絕路,最後賜死在杭州城門吏的位置上。
賜死年羹堯的任務,雍正還是讓李衛去完成的。
雍正賜死年羹堯為什麼派李衛去呢?
我認為應該是有這麼兩條理由:
1.年羹堯知道雍正的秘密太多了,這些都不能外洩出去,隻有李衛才不會洩露。2.對李衛也是一次正面、反面的忠誠教育。
年羹堯
結束語:李衛和年羹堯同為雍正的家臣,兩人走上了不同的結局,應該說年羹堯完全是咎由自取,李衛的為人做事的格局自然要高過年羹堯。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有時候并不在于個人能力有多強、文化水準有多高,關銉在于你是否有足夠的情商來判明你的主子是誰、以及如何處理好與主子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