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擁有着獨特的生态系統,養育着4300多種水生生物,是我國重要的生态寶庫。但因為人類活動的長期影響,長江的水生生物資源衰退,一度達到“長江無魚”的境況;中華鲟、長江江豚、長江鲟等珍稀瀕危物種的自然栖息生境遭到破壞,白鲟被宣布功能性滅絕。
為了遏制長江生态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從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開啟了長達10年的禁漁期。那麼一年快過去了,長江的禁漁效果怎麼樣了呢↓↓↓
這些畫面是今年以來,市民和攝影愛好者在長江湖北段記錄到的:在宜昌江段,市民記錄到江豚躍出江面的場景;這是攝影愛好者拍攝到的江豚與水鳥同遊的場景;在石首江段,麋鹿集體恣意奔騰的畫面讓人震撼。

張輝是中國科學院長江水産研究所的從業人員,每年11月到次年2月份,他們都會檢測長江中魚類和中華鲟的蹤迹,從今年的監測資料裡可以看出,長江魚類資源得到恢複。
中國科學院長江水産研究所 張輝:現在魚比較多了,信号都很多了。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秘書長 王丁:對恢複整個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完整性和豐富度,應該說都有極大的幫助。
20世紀50年代,長江漁業資源年均捕撈量達到45萬噸。近年來,年均捕撈量不足10萬噸。根據農業農村部提供的資料,2017起,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調查,綜合文獻記載及調查結果,長江曆史分布有魚類400多種,隸屬18目36科,但目前超過100種魚類已經難以采集到。白鱀豚、白鲟已經功能性滅絕,中華鲟從2017年起已經連續4年沒有自然繁殖,長江江豚僅餘1012頭。
2017年,長江上遊一級支流赤水河率先實施全面禁捕,目前,可以采集到的特有魚類種類數由禁捕前的32種上升至37種。
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 趙依民:十年禁漁是禁捕的一個基本需要,也是生物多樣性修複的一個時間表,禁捕不是目的,我們目的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其實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多層面的工作,有基因、有物種、有群落、有生态。一個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統得到系統的修複才是我們的根本目标。
中華鲟種群何日回歸?
中華鲟是長江的旗艦物種之一,為拯救和保護中華鲟,國家有關部門組織編制了中華鲟拯救行動計劃,開展了推動保護區等級提升、推進人工繁育、實施增殖放流、動員社會力量等系列保護行動。但中華鲟保護形勢十分嚴峻,中華鲟種群回歸長江之路依然漫長。
總台記者 金珠:2021年中華鲟産卵場調查活動在11月上旬啟動了,長江水産研究所的從業人員告訴我們,從2017年到2020年,他們并沒有監測到中華鲟有産卵的行為。那麼今年會不會有令人欣喜的變化呢?我們跟着長江水産研究所的科考船,一起來到了中華鲟的産卵場地,也就是葛洲壩的附近,來看一下這裡的情況。
宜昌長江段中華鲟自然保護區一共60公裡,幾天搜尋下來,科研人員隻發現了十幾個中華鲟的信号。
農業農村部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 危起偉:今年的信号正在搜,比去年有可能多一點,但是也不是非常多。是以說中華鲟産不産卵還很不好說,如果中華鲟不自然産卵了,就沒有自然種群了。
根據科研人員的監測,中華鲟自2013年開始出現自然繁殖中斷,曾經的過度捕撈、航運、産卵場地的變化,都是導緻中華鲟自然種群逐年減少的原因。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中華鲟自然種群瀕臨滅絕。
農業農村部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 危起偉:迫切的就是要使它自然種群能夠增長起來,最大限度地進行人工增殖放流。我們理論上的推算,是要(每年)放300萬尾才能夠恢複到(20世紀)90年代末、2000年初的水準。
今年4月,長江宜昌段放流了10000尾中華鲟;3月到10月,長江荊州段分3次放流了3萬多尾中華鲟。根據農業農村部提供的資料,到目前為止,已累計放流中華鲟700多萬尾,但距離恢複中華鲟種群的目标數字還相距甚遠。
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産研究所荊州太湖試驗場是全國最大的中華鲟人工保種基地,一共有800多尾中華鲟子一代,繁殖出來的中華鲟子二代有十多萬尾。但由于硬體設定和養殖工具的逐漸老化,以及資金、過高的養殖密度等多方面原因,限制了中華鲟的繁育。
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 趙依民:投入跟不上,養得越多越困難。目前對中華鲟來說,還需要有一個長期的、有效的、持續的資金支援,也得有一個制度安排。
江豚的家園安全了嗎?
江豚素有長江“最美的微笑”之稱,這個憨态可掬的水生動物,在今年正式更新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近些年,通過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等多種措施,我們看到了更多江豚活躍在長江水域。然而,一些保護區水質下降、非法捕撈等現象依然存在,江豚的家園并不安全。
2006年,農業農村部組織專家對整個長江江豚的可能分布範圍進行了一次全面考察。當時得出的種群數量估計是1800頭,跟1990年初估計結果相比,下降了一半以上。為保護長江江豚,從2016年底開始,國家先後推動建立了8處長江江豚自然保護區,5個遷地保護群體和3個全人工飼養群體,遷地群體總量超過150頭。
湖北天鵝洲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是其中一個,保護區範圍包括長江石首89公裡江段和21公裡天鵝洲故道。
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巡護管理科 陶樂:我們所做的工作第一個是實行江豚的長江就地保護。在石首江段,我們首先是對過往的船隻,對一些工程建設會進行一些幹預,要求他們對這個江豚産生的影響要最小化。通過就地保護的成效來看,在石首長江段每年可以發現20頭左右的江豚進行活動。
在就地保護的同時,保護區同中科院水生所共同組織,将3雌2雄共5頭江豚遷入長江天鵝洲故道,開始試行遷地保護。到2021年4月底,天鵝洲故道遷入和繁育的江豚數量已經達到101頭。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王丁:天鵝洲本身過去就是長江一部分,是以它的自然環境跟長江非常接近,後來也發現江豚在裡面生長生活得非常好,不僅僅能夠存活,而且能夠成功地繁殖。至少把這個物種,把這個種群保護住。
根據農業農村部在2012年和2017年的長江豚類科考得出的數字,江豚種群數量在1012頭左右,五年間的數量基本相當,江豚連年銳減的趨勢得到了遏制。但是極度瀕危的狀況并沒有改變。在2021版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裡,長江江豚的保護級别已經從二級調為一級。同時,一些江豚保護區也面臨着水質污染的威脅。
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巡護管理科 陶樂:天鵝洲故道之前是長江的主幹流,在1999年的時候建設了一道大堤,把天鵝洲故道和長江形成了一道阻隔,是以說現在和長江的通江關系不是特别順暢。但是(故道)周圍的一些面源污染,一些生活排放,它會湧入到我們天鵝洲保護區的水域來,會對水質形成一定的破壞。
長江新螺段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工程師 曾強:要對一些非法的人為活動,包括非法捕撈、非法采砂、非法碼頭,還有非法排污這些行為我們要進行控制。
目前,地方政府已經意識到水質的下降給江豚帶來的威脅,正在竭盡所能,通過建設污水處理系統、種植水生植物等多種措施保護江豚的生存環境。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王丁:長江江豚是一個頂級生物,也就是說它處于食物鍊的頂端,它的狀況實際上就反映了整個水生生物多樣性的狀況,也就是說反映了整個長江生态系統的狀況。從這個意義上講,保護長江江豚就是保護長江。
誰還在違規垂釣?
2021年是《長江保護法》生效的第一年,各類非法捕撈、非法采砂活動得到遏制。但是,随着漁業資源的恢複,垂釣的人越來越多,相應地,違規垂釣現象也屢禁不止,監管難度增加。
農業農村部2020年3月釋出的《關于加強長江流域禁捕執法管理工作的意見》規定:各地要依法劃定允許垂釣區域範圍,合理控制垂釣總體規模,嚴格限定釣具、釣法、釣餌。釣具數量原則上一人最多允許使用一杆、一鈎。然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違規垂釣的現象仍然屢禁不止。
2021年11月14日晚上,宜昌漁政監察支隊在江邊巡查過程中發現的違規垂釣現象。
除了這可怕的翻闆鈎之外,還有一些手法更為隐蔽,也更為危險。
據了解,由于長江禁漁帶來的漁業資源恢複,垂釣的人越來越多。
宜昌漁政監察支隊支隊長 何廣文:根據宜昌市垂釣協會的資料,登記的垂釣愛好者有七千多人,沒有到垂釣協會登記的估計有幾萬人,甚至上十萬。我們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宜昌葛洲壩以下60公裡中華鲟保護區,每天動态的垂釣大約在2000多人。
宜昌漁政監察支隊副支隊長 莫宏源:通過年初和幾個科研院所調查來說,像宜昌市長江江段,漁業資源增幅是相當明顯的,已經出現了大量的魚群和魚汛的情況,我們現在增加的這一部分垂釣人群來說,在2018年和現在比的話,起碼翻了三倍以上。這種以魚貨為目的的垂釣,量非常大,一個人一天垂釣量一百斤是很容易的。
莫宏源介紹,在長江禁漁之前,宜昌城區段大約有200條捕撈船,一條船每年大約可以捕2000斤魚。
宜昌漁政監察支隊副支隊長 莫宏源:200條船就是200噸。我們不對垂釣有一個規範的話,這個數量永遠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現在垂釣的規模并不比原來天然捕魚的規模小。
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 趙依民:近一年多來,反映比較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存在一個灰色地帶,就是垂釣。随着魚的增多,垂釣的人群也在增加,那麼對水域生态的影響,好不容易禁捕獲得的成果,就容易被垂釣者拿走。
違規垂釣點多面廣,難發現、難管理,再加上沒有相應的處罰條款,面對違規垂釣的現象,漁政執法人員隻能沒收不合規的魚鈎和釣竿,進行口頭勸說。
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 趙依民:我們現在也在研究,能不能出一些禁得住、管得住、有操作性的一些措施。随着我們禁捕區域現在是網格化管理,又建立了資訊化系統,再加上現代技術的App應用,或者地方的垂釣管理辦法逐漸形成和完善,垂釣應該是規範有序的,能夠管得住。
來源: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