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峽水庫騰出30米庫容,能否保長江中下遊安全度汛?

三峽庫區騰出30米庫容,水位下降至145米,能否保長江中下遊安全度汛?

去年,長江流域全面入汛的時間是5月22日,幾十條河流都出現超警洪水,但流域上各省進入汛期的具體時間,那就不見得是相同的,有的早一些,有的要晚一些。

三峽水庫騰出30米庫容,能否保長江中下遊安全度汛?

4月1日,江西省全面進入汛期,省氣象局預測防汛抗旱形勢複雜;4月15日,浙江省正式進入汛期,全省水利系統直接進入到了24小時值班狀态。可能很多人都以為,這會不會太早了,長江汛期不是集中在每年的5月到10月嗎?

三峽水庫騰出30米庫容,能否保長江中下遊安全度汛?

而且,具體入汛時間也有判斷依據,當任何一個入汛代表站超過警戒水位,或者接連3天的降雨量達超過50毫米、且覆寫面積達到15萬平方公裡,那麼就可以确認進入到汛期了!

可能很多人都看到了,為了確定長江中下遊安全度汛,長江幹流上的三峽水庫就将水位從175米下降到145米,而騰出來的這30米庫容,實際上就是為防禦洪水專門預留的。住在三峽大壩附近的人都能看到,目前三峽大壩上遊的壩前水位,就比前陣子已經明顯下降了不少,這就是三峽水庫所謂的“騰庫模式”了。

三峽水庫騰出30米庫容,能否保長江中下遊安全度汛?

和衆多大型水利工程一樣,修建之初難免有不一樣的聲音,畢竟這些工程投入成本都是按千億來計算的。大家都知道,三峽大壩兼具了防洪抗旱、發電和通航的功能,是以,三峽水庫建成以後也從未騰空庫容過,但這并沒有影響它的防洪能力,以2021年為例:三峽大壩攔蓄7場洪水,攔洪量在286億立方米的樣子,很大程度上為長江中下遊安全度汛減輕了壓力!

三峽水庫騰出30米庫容,能否保長江中下遊安全度汛?

實際上,建造三峽工程的重要目的就是為了防洪,這一點從它的庫容設計也看得出來,水庫庫容一共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就高達221.5億立方米,約等于四個荊江分洪區的蓄洪量。

另外,三峽水庫的排程負責方,實際上會根據上遊來水流量來定,不超過30000立方米/秒的時候由三峽集團負責排程工作,超過的時候就由長江水利委員會來負責排程。而且,不管是蓄水,還是補水,三峽水庫的排程都必須確定防洪安全。

三峽水庫騰出30米庫容,能否保長江中下遊安全度汛?

2022年水庫安全度汛面臨重大考驗,為何長江流域首當其沖?

從水利部預測的情況來看,大陸2022年汛期氣象水文年景總體偏差,水庫安全度汛會面臨重大考驗,大陸南部和北部有較大可能性發生洪水,其中北部的洪水可能比南部更大,至于中部則有較大可能性會出現幹旱的情況。

三峽水庫騰出30米庫容,能否保長江中下遊安全度汛?

應對這個問題,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落實好水庫大壩的運作管理責任,汛前有哪些準備工作,汛期來臨時如何應對,所有防範措施都要細化。

另外,對于病險水庫,就要加快除險加強,進入主汛期以後,原則上所有病險水庫都是空庫運作,在水庫運作過程中,及時排查和整改水庫存在的隐患,要拿得出具體可行的防洪排程方案來應對汛期。

三峽水庫騰出30米庫容,能否保長江中下遊安全度汛?

不是每座水庫都像三峽大壩、葛洲壩一樣名氣很大,是以,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整個長江流域實際上共有5萬多座水庫。當然,這除了規模不夠大,功能不算多以外,可能與修建的年代比較久遠也有關。

雖然長江流域的水庫超過5萬座,但裡面大部分都修建于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以才導緻了病險水庫存量較大,且安全度汛基礎差的現狀。另外,全球變暖也的确導緻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這就讓區域性幹旱和洪澇也變得更加常态化,旱澇急轉又讓水庫安全度汛的壓力更大了。

三峽水庫騰出30米庫容,能否保長江中下遊安全度汛?

如今極端水旱災害頻發多發,為何難以精準預測?如何科學應對水旱災害?

首先要明确一點,氣候預測和平日裡大家看的天氣預報還是有差別,天氣預報主要是影響近幾天時間,集中在2周以内;而氣候預測則為更長時間怎麼安排提供了依據,時間周期肯定是兩周以上。實際上,2022年也是國家氣候中心向公衆公開氣候預測的第二年,世界上目前有開展氣候預測的國家不少,但并不是都給大衆公布了預測的結果。

三峽水庫騰出30米庫容,能否保長江中下遊安全度汛?

其實,難以做到氣候精準預測并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畢竟大陸的地理位置也比較特殊,西邊有青藏高原,處處太平洋西北部,亞歐大陸東南緣,它們是地球第三極、最大的大洋、最大的陸地,是以,有很多因素都會對大陸氣候産生影響,這就會讓研究人員在分析的時候遇到很多難點,好在不管是哪種氣候預測方法,都在随着科學進步向前發展,對氣候現象的認識能力正在提升。

三峽水庫騰出30米庫容,能否保長江中下遊安全度汛?
三峽水庫騰出30米庫容,能否保長江中下遊安全度汛?

大家都知道,鄭州去年就經曆了特大水災,那也是一次極端水災,這就提醒了我們,即便大家平日裡在辦公室裡工作,并不需要種田種地,但依然需要關注氣象預警資訊,提前做好避險和自我防護的準備,地方更要完善基礎設施,提升突然自然災害的應對能力。比如,短時間降雨量太大的時候,就需要排水防澇工程體系能派上用場,與此同時,還需要提升應急組織和救援能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