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第二長城在哪裡?修建它的目的是什麼?如今它為何默默無名?

中國長城▼

世界第二長城在哪裡?修建它的目的是什麼?如今它為何默默無名?

自秦漢至明清,中國的衆多統治者都興建或修補過長城,也許你會想說清代就沒有修過長城。其實不然,清康熙皇帝雖頒布過頗為有名“不修邊牆”令,可清代修建長城的規模是相當宏大的,且地域跨度之大是空前絕後的,不僅在傳統的農耕、遊牧分界線附近修築長城,甚至由于戰争、民生等原因,清廷不得不在内地修築多處長城,比如晚清重臣曾國藩、李鴻章二人就在山東、江蘇多處修築過類似長城的防禦工事,有的甚至長達七百裡,如同治五年(公元1867年)修建的運河長牆。

秦漢時期,是中國首個大規模興建長城的時期,此前雖也修築過多處長城(有北長城和南長城之分),可先秦長城的規模根本無法與秦漢時期修築的長城相提并論。

其實修建長城并不意味着被動防守,縱觀史冊無論是秦皇漢武,還是明代初期,均是在主動出擊克敵制勝後,或在軍事上取得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壓倒優勢後才修建長城的。

修建長城除了軍事用途外,也能增強和帶動邊境地區的開發建設,就比如漢武帝時期的移民實邊政策,移民們和戍守長城的軍人一道,在固守邊疆的同時,還積極地開墾荒地進行農耕,此舉不僅讓邊區的經濟發展變得更快,還替帝國節省了大筆軍費開支,大大減少了長途運輸之苦,與此同時也将華夏文化遠播四方。

嘉峪關▼

世界第二長城在哪裡?修建它的目的是什麼?如今它為何默默無名?

其實用城牆分割帝國和蠻族并不是中國人的專屬,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因同樣需求而建立起的防禦性建築。如我國東方的高麗王朝,就曾築起高牆抵擋契丹人(千裡長城),羅馬帝國也在大不列颠島修建長城以區隔異族(哈德良長城),而宗教名城——耶路撒冷周圍的城牆更是見證了曆代不同民族、不同信仰者之間的利益争奪。

這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世界長城,但很少有人知道,今天的伊朗境内有一座長度上堪稱世界第二的長城——戈爾甘長城。其實鮮有人知的長城還有不少,如羅馬帝國在英國蘇格蘭地區修築了安敦尼長城和在德國黑森、巴伐利亞等四州修築的日耳曼長城(也被稱為德國長城)。

直到上世紀90年代,生活在戈爾甘長城遺址附近的伊朗人,絲毫不知道他們的祖先薩珊波斯人留下了這麼一處遺産。

戈爾甘長城修築于公元600年前後,其與中國修築長城的目的一樣,都是為了抵擋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隻不過中國人抵擋的是匈奴人,而薩珊波斯人抵擋的卻是白匈奴人。畢竟當時的阿拉伯半島各部族,還不像百餘年後那樣被宗教整合在一起,此時的薩珊波斯人防禦的重點,仍然是北方(白匈奴)和西方(東羅馬)。

薩珊波斯的主要敵人雖然有兩個,可其最主要的仍然是東羅馬,且不說東羅馬的實力在白匈奴之上,而兩國接壤處波斯土地更為富庶且較為平坦,薩珊波斯西部險要之地——安納托利亞高原為兩國所共有,這就導緻了薩珊波斯必須布置大量軍隊在這一地區,而這自然也就導緻薩珊波斯北方邊境地區的兵力匮乏,所幸有厄爾布爾士山脈和裡海的存在,才讓薩珊波斯人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天險,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戈爾甘長城。

戈爾甘長城▼

世界第二長城在哪裡?修建它的目的是什麼?如今它為何默默無名?

不過戈爾甘長城并沒有在厄爾布爾士山脈的險要地形上加以修建改造,而是在其北方較為平坦的地帶建立的。之是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這片地區的土地,實在是過于肥沃了,其類似于中國北方的河套平原。

戈爾甘長城所在的戈爾甘地區地理位置極其重要,這裡不僅是緊鄰白匈奴邊疆地區那麼簡單,其西部更是全球最大的鹹水湖泊——裡海(約占全球湖泊總面積的14%)。

比鄰裡海的戈爾甘地區,全年氣候較薩珊波斯大部分地區更溫和些,其土壤更肥沃,這裡不僅适合發展農業,還是遊牧民族頗為看重的肥沃草原。除此之外,還有大量人口居住在這裡,對于薩珊波斯來說這裡能征收到大筆稅收,而對于白匈奴來說,這裡除了能掠取到豐厚财富,還能俘獲大量波斯人開展奴隸貿易。

正式由此,戈爾甘地區長期都是薩珊波斯和白匈奴争奪的焦點地區。在戈爾甘長城修建以前,白匈奴時常越過厄爾布爾士山脈,對薩珊波斯帝國腹心之地進行劫掠。

兩面受敵的薩珊波斯,為了能在成功抵禦白匈奴南下入寇的同時,盡可能的将軍隊部署在西方,薩珊波斯統治階層下令在戈爾甘地區修建大規模防禦工事,并駐紮了大約3萬名士兵來保衛它。

戈爾甘地區▼

世界第二長城在哪裡?修建它的目的是什麼?如今它為何默默無名?

畢竟在裡海與厄爾布爾士山脈之間的戈爾甘地區,是裡海東部難能可貴的氣候既濕潤水源又充沛的地區了,更何況此地若被白匈奴占領的話,将會對薩珊波斯造成更嚴重的威脅。

為了盡快讓戈爾甘長城發揮應有的價值,薩珊波斯的帝國工匠們,采取标準制式化的流水線生産方式,而這也能從戈爾甘長城每個磚塊尺寸和形狀幾乎沒有偏差可以看出來,其實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當長城完工後,可以繼續生産備件以供長城遭到破壞時及時修補。

且根據對戈爾甘地區的考古發掘,甚至還在戈爾甘長城附近,發現了專事生産長城磚塊窯爐的遺址。其實這很正常,畢竟就地生産可以省去大量時間和減輕運輸損耗,也可以滿足當地經濟發展的用磚需求。

裡海在給戈爾甘地區帶來大量水資源的同時,也給建設戈爾甘長城帶來了便利。

為了盡快建成防禦工事以及友善後續調運戰士和糧草軍需物資,薩珊波斯點滿了基建技能,在戈爾甘長城的南面,開鑿出大量的運河,甚至還有條運河直接修到了長城内部,作為戈爾甘防禦體系的一部分(有些類似宋代的水長城),畢竟溝渠也是可以阻止遊牧騎兵行軍速度的。除此之外,也能保證邊塞軍民的用水問題,甚至還能用水能加快磚窯的生産速度。

不過由于薩珊波斯南方士兵适應不了此地的氣候,以及當時醫療條件和制度的落後,就導緻了守衛戈爾甘長城的士兵爆發了大規模傷寒。更何況白匈奴通常采用的戰法是破段攻擊,聚集大量士兵在多個地點進行展開同時攻擊,而且還會分批次在多個時間段進行攻擊,此戰法也讓足夠的士兵可以保持體力,綜合下來就讓本就捉襟見肘的戈爾甘守城士兵更加苦不堪言,甚至在白匈奴來犯時,飽受疾病折磨的士兵仍然要上陣殺敵,長期以往難免不會出現問題,而這正是白匈奴人樂見其成的。白匈奴人待守城士兵出現懈怠和困倦時,立即傾巢而出,即使這些士兵最終能活下來,也難逃軍官的訓斥和鞭打。

薩珊波斯▼

世界第二長城在哪裡?修建它的目的是什麼?如今它為何默默無名?

尤其是公元644年年,戈爾甘長城的守城士兵共有2萬3千人,而當年冬天在抵禦北方遊牧民族進攻時,因藥物和糧食無法及時運達,緻使6000名士兵隻能在饑病交迫的窘境中與敵人厮殺,最終他們大多數慘死白匈奴之手。

而這還不是最慘的,這些長城守衛士兵由于白匈奴的侵襲過于頻繁,再加上人手不足,遂導緻他們除了能在國家重大節日到來時輪流回家外(若遇到入侵就連回家看看都無法滿足了),再也無法見到家人了。這對信仰瑣羅亞斯德教的薩珊波斯人來說,無疑是種痛苦和折磨(瑣羅亞斯德教信徒,對家庭特别重視)。

除此之外,他們的待遇也是最低的,畢竟他們隻能被動防守,就導緻他們無法得到軍功,更何況當時整個薩珊波斯的資源,都向西方東羅馬(拜占庭方向)傾斜。值得提及的是,同時期、同緯度的北魏六鎮士兵與戈爾甘長城士兵一樣,也面臨着相同的困境(六鎮士兵前期還好些,與冰與火之歌中的守夜人軍團頗為類似),不過這兩者最終所選擇的方向和結果完全不同。

公元558年,随着白匈奴在布哈拉之戰中敗于薩珊波斯與突厥聯軍之手後,這個長期讓薩珊波斯頭疼的北方遊牧民族,對戈爾甘長城的侵襲逐漸減少(向西而去),待北方草原不會出現巨大威脅時,這座長城最終被廢棄,此後再也沒有修建過。

此後薩珊波斯雖不用再擔心白匈奴的威脅了,可薩珊波斯最終還是滅亡了,而滅亡他們的,正是他們此前長期輕視的阿拉伯人。不過值得玩味的是,最終替薩珊波斯人報仇的,正是他們對抗白匈奴人的盟友——波斯人。公元1250年,由欽察人(突厥人後裔)組成的伯海裡馬穆魯克軍團,正式掌握了阿拉伯王國——阿尤布王朝的權力,至此埃及進行馬穆魯克時代,不過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此前已寫過文章介紹過)。

白匈奴活動範圍受到擠壓▼

世界第二長城在哪裡?修建它的目的是什麼?如今它為何默默無名?

對于修建長城,有種新(開)穎(玩)的(笑)說法是:匈奴才是中國與薩珊波斯修建長城的最大推手,對此也有人評述說:匈奴真乃長城推動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