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世界第二长城在哪里?修建它的目的是什么?如今它为何默默无名?

中国长城▼

世界第二长城在哪里?修建它的目的是什么?如今它为何默默无名?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的众多统治者都兴建或修补过长城,也许你会想说清代就没有修过长城。其实不然,清康熙皇帝虽颁布过颇为有名“不修边墙”令,可清代修建长城的规模是相当宏大的,且地域跨度之大是空前绝后的,不仅在传统的农耕、游牧分界线附近修筑长城,甚至由于战争、民生等原因,清廷不得不在内地修筑多处长城,比如晚清重臣曾国藩、李鸿章二人就在山东、江苏多处修筑过类似长城的防御工事,有的甚至长达七百里,如同治五年(公元1867年)修建的运河长墙。

秦汉时期,是中国首个大规模兴建长城的时期,此前虽也修筑过多处长城(有北长城和南长城之分),可先秦长城的规模根本无法与秦汉时期修筑的长城相提并论。

其实修建长城并不意味着被动防守,纵观史册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明代初期,均是在主动出击克敌制胜后,或在军事上取得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倒优势后才修建长城的。

修建长城除了军事用途外,也能增强和带动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就比如汉武帝时期的移民实边政策,移民们和戍守长城的军人一道,在固守边疆的同时,还积极地开垦荒地进行农耕,此举不仅让边区的经济发展变得更快,还替帝国节省了大笔军费开支,大大减少了长途运输之苦,与此同时也将华夏文化远播四方。

嘉峪关▼

世界第二长城在哪里?修建它的目的是什么?如今它为何默默无名?

其实用城墙分割帝国和蛮族并不是中国人的专属,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因同样需求而建立起的防御性建筑。如我国东方的高丽王朝,就曾筑起高墙抵挡契丹人(千里长城),罗马帝国也在大不列颠岛修建长城以区隔异族(哈德良长城),而宗教名城——耶路撒冷周围的城墙更是见证了历代不同民族、不同信仰者之间的利益争夺。

这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世界长城,但很少有人知道,今天的伊朗境内有一座长度上堪称世界第二的长城——戈尔甘长城。其实鲜有人知的长城还有不少,如罗马帝国在英国苏格兰地区修筑了安敦尼长城和在德国黑森、巴伐利亚等四州修筑的日耳曼长城(也被称为德国长城)。

直到上世纪90年代,生活在戈尔甘长城遗址附近的伊朗人,丝毫不知道他们的祖先萨珊波斯人留下了这么一处遗产。

戈尔甘长城修筑于公元600年前后,其与中国修筑长城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抵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只不过中国人抵挡的是匈奴人,而萨珊波斯人抵挡的却是白匈奴人。毕竟当时的阿拉伯半岛各部族,还不像百余年后那样被宗教整合在一起,此时的萨珊波斯人防御的重点,仍然是北方(白匈奴)和西方(东罗马)。

萨珊波斯的主要敌人虽然有两个,可其最主要的仍然是东罗马,且不说东罗马的实力在白匈奴之上,而两国接壤处波斯土地更为富庶且较为平坦,萨珊波斯西部险要之地——安纳托利亚高原为两国所共有,这就导致了萨珊波斯必须布置大量军队在这一地区,而这自然也就导致萨珊波斯北方边境地区的兵力匮乏,所幸有厄尔布尔士山脉和里海的存在,才让萨珊波斯人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天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戈尔甘长城。

戈尔甘长城▼

世界第二长城在哪里?修建它的目的是什么?如今它为何默默无名?

不过戈尔甘长城并没有在厄尔布尔士山脉的险要地形上加以修建改造,而是在其北方较为平坦的地带建立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这片地区的土地,实在是过于肥沃了,其类似于中国北方的河套平原。

戈尔甘长城所在的戈尔甘地区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这里不仅是紧邻白匈奴边疆地区那么简单,其西部更是全球最大的咸水湖泊——里海(约占全球湖泊总面积的14%)。

比邻里海的戈尔甘地区,全年气候较萨珊波斯大部分地区更温和些,其土壤更肥沃,这里不仅适合发展农业,还是游牧民族颇为看重的肥沃草原。除此之外,还有大量人口居住在这里,对于萨珊波斯来说这里能征收到大笔税收,而对于白匈奴来说,这里除了能掠取到丰厚财富,还能俘获大量波斯人开展奴隶贸易。

正式由此,戈尔甘地区长期都是萨珊波斯和白匈奴争夺的焦点地区。在戈尔甘长城修建以前,白匈奴时常越过厄尔布尔士山脉,对萨珊波斯帝国腹心之地进行劫掠。

两面受敌的萨珊波斯,为了能在成功抵御白匈奴南下入寇的同时,尽可能的将军队部署在西方,萨珊波斯统治阶层下令在戈尔甘地区修建大规模防御工事,并驻扎了大约3万名士兵来保卫它。

戈尔甘地区▼

世界第二长城在哪里?修建它的目的是什么?如今它为何默默无名?

毕竟在里海与厄尔布尔士山脉之间的戈尔甘地区,是里海东部难能可贵的气候既湿润水源又充沛的地区了,更何况此地若被白匈奴占领的话,将会对萨珊波斯造成更严重的威胁。

为了尽快让戈尔甘长城发挥应有的价值,萨珊波斯的帝国工匠们,采取标准制式化的流水线生产方式,而这也能从戈尔甘长城每个砖块尺寸和形状几乎没有偏差可以看出来,其实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当长城完工后,可以继续生产备件以供长城遭到破坏时及时修补。

且根据对戈尔甘地区的考古发掘,甚至还在戈尔甘长城附近,发现了专事生产长城砖块窑炉的遗址。其实这很正常,毕竟就地生产可以省去大量时间和减轻运输损耗,也可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用砖需求。

里海在给戈尔甘地区带来大量水资源的同时,也给建设戈尔甘长城带来了便利。

为了尽快建成防御工事以及方便后续调运战士和粮草军需物资,萨珊波斯点满了基建技能,在戈尔甘长城的南面,开凿出大量的运河,甚至还有条运河直接修到了长城内部,作为戈尔甘防御体系的一部分(有些类似宋代的水长城),毕竟沟渠也是可以阻止游牧骑兵行军速度的。除此之外,也能保证边塞军民的用水问题,甚至还能用水能加快砖窑的生产速度。

不过由于萨珊波斯南方士兵适应不了此地的气候,以及当时医疗条件和制度的落后,就导致了守卫戈尔甘长城的士兵爆发了大规模伤寒。更何况白匈奴通常采用的战法是破段攻击,聚集大量士兵在多个地点进行展开同时攻击,而且还会分批次在多个时间段进行攻击,此战法也让足够的士兵可以保持体力,综合下来就让本就捉襟见肘的戈尔甘守城士兵更加苦不堪言,甚至在白匈奴来犯时,饱受疾病折磨的士兵仍然要上阵杀敌,长期以往难免不会出现问题,而这正是白匈奴人乐见其成的。白匈奴人待守城士兵出现懈怠和困倦时,立即倾巢而出,即使这些士兵最终能活下来,也难逃军官的训斥和鞭打。

萨珊波斯▼

世界第二长城在哪里?修建它的目的是什么?如今它为何默默无名?

尤其是公元644年年,戈尔甘长城的守城士兵共有2万3千人,而当年冬天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进攻时,因药物和粮食无法及时运达,致使6000名士兵只能在饥病交迫的窘境中与敌人厮杀,最终他们大多数惨死白匈奴之手。

而这还不是最惨的,这些长城守卫士兵由于白匈奴的侵袭过于频繁,再加上人手不足,遂导致他们除了能在国家重大节日到来时轮流回家外(若遇到入侵就连回家看看都无法满足了),再也无法见到家人了。这对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的萨珊波斯人来说,无疑是种痛苦和折磨(琐罗亚斯德教信徒,对家庭特别重视)。

除此之外,他们的待遇也是最低的,毕竟他们只能被动防守,就导致他们无法得到军功,更何况当时整个萨珊波斯的资源,都向西方东罗马(拜占庭方向)倾斜。值得提及的是,同时期、同纬度的北魏六镇士兵与戈尔甘长城士兵一样,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六镇士兵前期还好些,与冰与火之歌中的守夜人军团颇为类似),不过这两者最终所选择的方向和结果完全不同。

公元558年,随着白匈奴在布哈拉之战中败于萨珊波斯与突厥联军之手后,这个长期让萨珊波斯头疼的北方游牧民族,对戈尔甘长城的侵袭逐渐减少(向西而去),待北方草原不会出现巨大威胁时,这座长城最终被废弃,此后再也没有修建过。

此后萨珊波斯虽不用再担心白匈奴的威胁了,可萨珊波斯最终还是灭亡了,而灭亡他们的,正是他们此前长期轻视的阿拉伯人。不过值得玩味的是,最终替萨珊波斯人报仇的,正是他们对抗白匈奴人的盟友——波斯人。公元1250年,由钦察人(突厥人后裔)组成的伯海里马穆鲁克军团,正式掌握了阿拉伯王国——阿尤布王朝的权力,至此埃及进行马穆鲁克时代,不过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此前已写过文章介绍过)。

白匈奴活动范围受到挤压▼

世界第二长城在哪里?修建它的目的是什么?如今它为何默默无名?

对于修建长城,有种新(开)颖(玩)的(笑)说法是:匈奴才是中国与萨珊波斯修建长城的最大推手,对此也有人评述说:匈奴真乃长城推动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