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為啥立即江河日下了?理不直,當然氣不壯

隻是遷了一下都,為啥周天子從此江河日下?道理很簡單:“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在遷都這件事上,周平王原本就是理虧的。

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為啥立即江河日下了?理不直,當然氣不壯

按照《史記》的解釋,周王室之是以要遷都,是因為周幽王被殺、鎬京淪陷;而周幽王之是以遇害,則是因為他烽火戲諸侯、自作自受。

整個邏輯鍊是這樣的:

周幽王荒淫無道,為了逗褒姒一笑、舉烽火欺騙諸侯救援;

同時,他還廢掉申後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後;

随後,大舅子申侯暴怒之下,聯合缯國、犬戎大軍壓境;

此時的周幽王再點烽火,多次被騙的諸侯按兵不動,周幽王兵敗身死;

緊接着,諸侯配合申侯、共立宜臼為王,即周平王;

周平王為了躲避犬戎,把都城東遷到洛邑,是以後世稱之為“東周”。

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為啥立即江河日下了?理不直,當然氣不壯

但根據常理,我們能在上述說法中發現不少疑點:

褒姒作為一個精于後宮争鬥、不苟言笑的高冷女,為啥會看到諸侯兵馬就發笑?莫非腦回路異于常人?

西周宗法制尚存、諸侯還把周天子當回事,竟然會做視申侯弑君,而且其後還贊同其擁立宜臼,這豈不是赤裸裸的棄暗投明、助纣為虐?

犬戎既然幫助申侯,那他就是宜臼的恩人、盟友,哪有人會在立足未穩之際就一心一意防備、遠離自己盟友的?

是以,僅僅隻看以上記載,很難接近真實。結合後世的考證,史學界給出了另外的說法。

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為啥立即江河日下了?理不直,當然氣不壯

首先,西周的衰敗,并非隻是周幽王一個人的鍋。任何政權的式微,通常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持續過程。

就像當初,商朝後期常年對東南用兵,給自己的經濟、民力帶來了極大損害;同時,貴族内部習慣于多年的奢靡生活,尤其集體性酗酒,嚴重削弱了王室的進取心與鬥志。商纣王在位期間,這種情況未得到緩解,而且還加強了對東夷的征讨;實力此消彼長之下,原本與周王室聯姻的周人在西部做大,趁機攻下了商都。

而西周的衰敗,可謂是重蹈了商朝的覆轍。周朝建立後,一直緻力于武裝拓邊、随後将親戚勳貴設為諸侯。擴張的路線主要有二:東、南,詩江漢、平淮夷,詩常武、征徐戎,還有廣為人知的征蠻荊。此外,在西、北戰線則主要集中于和西戎交戰。

國雖大,好戰必亡。常年的征戰,給國力民力帶來巨大消耗,為此在周厲王時期爆發了國人暴動。周宣王時期,戰争持續;待周幽王接班後,周王室的實力早已今非昔比。

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為啥立即江河日下了?理不直,當然氣不壯

結合上述背景,周幽王改立褒姒為王後,不排除有籠絡褒國等西部族群的考慮。同時,為了提升對西戎的防禦實力,他召集諸侯在太室(今河南登封嵩山)結盟,稱“太室之盟”,希望借助諸侯的軍隊勤王。“周幽為太室之盟,戎狄叛之”,證明了這一會盟的目的。

但随着申後、太子宜臼跑回申國,申侯一怒之下與缯國、犬戎結盟。為了擺平這一隐患,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率軍向申國發起進攻,申侯聯合缯國、犬戎迎擊,雙方在骊山(後世史家考證,此地位于鎬京與申國之間)大戰,周幽王兵敗身死,随後鎬京被攻破。

但随後的事件走向,《竹書紀年》有完全不同于《史記》的說法:“申侯、魯侯、許文公立平王于申,虢公翰立宣王子餘臣于攜。周二王并立。二十年,攜王為晉文侯所殺”。

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為啥立即江河日下了?理不直,當然氣不壯

重點說明以下細節:

許文公之是以幫申國,是因為"齊、許、申、呂由大姜",他們是本家;

遠在東邊的魯侯為啥也摻和進來?魯國向來最根正苗紅,申國故意盜用其名頭、給自己貼上合法性,實際上魯侯并未參與;

至于“攜”則是地名,位于岐山附近,也在關中地區。虢公立周王,也許隻是出于公義匡扶王室,也許想借此提升自己的影響力;

晉文侯殺死周攜王,發生于公元前760年,由此結束周王室長達十年的二王并立局面,這一功勞被稱為“文侯勤王”。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當初周平王被立在申國,此時周攜王被殺,平王為何不回到關中老家,反而離開自己的靠山申國、缯國與犬戎,跋山涉水跑到洛邑?

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為啥立即江河日下了?理不直,當然氣不壯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近代史學家認為,晉文侯冒着弑君的嫌疑殺掉周攜王,不過是為了趁亂西進、奪下河西地區;此時的秦國也亂中崛起,并且與晉國配合、吞并關中。

對于周平王而言,這兩個諸侯能夠幫助自己幹掉周攜王這個最大的政敵,無疑是天大的人情,是以他徹底離開關中,不過是投桃報李、落個順水人情罷了。

是以,周幽王之死、周平王東遷,不過是政治與軍事鬥争的總爆發。周幽王易儲,申侯聯合盟友替外甥争位,這些人無疑是弑君、弑父者;犬戎、許、晉、秦賣力幫助周平王,更像是各取所需。而對東邊的絕大部分諸侯來說,對于這種赤裸裸的無父無君叛逆之舉,自然是發自内心看不起的。

經此一番折騰後,周天室的實力、威嚴雙雙受損,諸侯擴張、為自己争取利益更加心安理得,“禮崩樂壞”不過是時間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