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自叙》曾言:“報應似無徵,蒼蒼意難悉。”千百年間,世間因果報應不斷循環,凡現錯誤行徑,将因如此行為,遭殘酷報應。此類故事流傳不斷,亦成後世驚醒對象。
作為我國封建曆史中最為著名的皇帝,李世民的傳奇人生經曆,得到後世的廣泛關注。衆所周知,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促使中國社會發展水準實作更高水準的提升,在李世民的幫助之下,大唐盛世從此拉開帷幕,我國人民的生活邁向全新階段。
可正是這樣一位優秀的統治者,卻曾做出過弑兄奪嫡一事。據悉,此事發生後,李淵退位時曾留下十四個字,以此詛咒李世民,而在十六年後,這十四個字也字字應驗。那麼,在李淵退位時,究竟留下了哪十四個字?李世民後來的人生又發生了何種變化呢?

隋朝末年,天下動亂頻發,在這一階段内,許多起義将領紛紛組建起屬于自己的隊伍,李淵亦不例外。
此後,李氏父子三人成功推翻隋朝統治,建立起大唐王朝。在李淵登基後,便将長子李建成立為太子,這也使得李世民與父親及長兄之間産生嫌隙。
雖李世民能力出衆,在建立大唐王朝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然而,李世民卻因并非長子,無法獲得繼承大統的機會。
唐初年間,天下各地仍未徹底平定,在這段時間内,李世民經常外出征戰,負責保衛大唐江山。随着時間的推移,李世民麾下聚集着大量的能人志士,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也開始對皇位産生觊觎之心。
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将長兄李建成殺害,逼迫父親李淵退位讓權。雖當時的李淵并不願意放棄皇位,可面對着來勢洶洶的李世民,他也不得不做出妥協。
在李淵退位時,留下十四個字,以此詛咒李世民,史籍中記載,他留下的十四個字便是:“汝殺吾子孫,他日汝子孫亦複如此。”
在李世民看來,李淵之是以會落得如今的下場,是因其自身能力較弱,無法維系自身通知。可當時的李世民,卻對自己的能力極為自信,是以,他也認定李淵說的這一詛咒絕對不會應驗。
可在了解過後續唐朝曆史發展程序中卻會發現,十六年後,李淵的這十四個字卻字字應驗。
受李世民的影響,其兒子們認為,皇位可以憑借着争搶獲得。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的長子及其他兒子,紛紛開始參與到皇權鬥争中。
玄武門之變發生十六年後,太子李承乾曾效仿父親造反,而他的如此舉動,亦對唐朝統治造成極大沖擊。雖此時結束後,李世民對李承乾進行了懲罰,然而,在此後的日子裡,李世民的兒子們卻越發不安分。
此後,許多皇子遭到殺害,一些皇子亦遭到流放,久而久之,留在李世民膝下的兒子便隻剩李治及一位被過繼出去的李福。
可以看出,在李淵被迫退位十六年後,他所留下的這十四個字一一應驗,而此時的李世民,終究為自己曾經做下的惡事付出慘痛的代價。
雖在後來的日子,李治成功繼承皇位,大唐江山仍在穩定發展。可與李世民相比,李治并不是一個能力出衆的君主,這也使得李治離世後,李唐王朝的統治,受到極大威脅。最終,女皇武則天登上大統之位,使封建曆史發展史,發生巨大的變革。
結語
盡管在很多人看來,李世民曾經弑兄奪嫡一事辦得非常不妥,可憑借着其自身出衆的努力,唐朝統治走上巅峰,這也使得後世在評判李世民的過程中,普遍對其有着較為積極的評價,并不會将其人生局限在曾經犯下的錯誤中。
從李世民的人生經曆便會看出,并沒有任何一個曆史人物是十全十美的存在,每個曆史人物的身上,都會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缺點。在對曆史人物進行分析的過程中,若是僅僅局限于其優點或缺點的分析,則會使我們對曆史人物産生錯誤認識,導緻曆史研究事業發展陷入僵局。
現如今,憑借着我國曆史研究水準的不斷提升,許多曆史人物的形象,都變得更加豐富飽滿。相信在未來社會中,人們也将以更加理性、客觀且全面的态度,對曆史人物加以研究,并憑借着此類曆史人物的幫助,将史學研究事業推向新的高度。
參考資料:《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