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遇見博物館“黃金木乃伊”展來上海了

遇見博物館“黃金木乃伊”展來上海了

12月27日,作為“遇見博物館”在華東地區首個線下旗艦館,“遇見古埃及·黃金木乃伊”、“遇見印象派·諾曼底曙光:十九世紀歐洲繪畫流變”兩個重磅真迹展正式亮相上海靜安館。

遇見博物館“黃金木乃伊”展來上海了

約公元1世紀“黃金木乃伊”。

遇見博物館“黃金木乃伊”展來上海了

莫奈布面油畫《埃特勒塔》。

“遇見古埃及·黃金木乃伊”展分為7大展覽單元,最值得關注的展品屬6具黃金木乃伊,來自公元1世紀左右“希臘-羅馬”時期的古埃及。展覽還包括約2000年前的11幅法尤姆木乃伊肖像和2具肖像木乃伊。羅馬時期的木乃伊畫像即所謂的“法尤姆肖像”,是古代世界最引人注目的肖像畫之一。另外,展品中還包括12件鍍金彩繪木乃伊面具;18件古希臘風格的神像、雕塑、石碑;25件古埃及貴族陶罐和首飾;33件玻璃容器、莎草紙檔案等稀世珍品。

遇見博物館“黃金木乃伊”展來上海了

約公元1世紀“男性木乃伊面具”,展現出一個留着山羊胡須的男人,胡須不多,仿佛剛脫下兜帽。他手持花環和一卷莎草紙,這是識字、成年和地位的象征。該面具在現代被數次大面積修複過。

遇見博物館“黃金木乃伊”展來上海了

約公元1世紀“伊索斯女性木乃伊”,從這具木乃伊的鍍金面具上可以看出逝者羅馬風格發型和首飾,外面繪有埃及神祇圖樣和象形文字。

遇見博物館“黃金木乃伊”展來上海了

約公元1世紀“女孩木乃伊”,是成年女性木乃伊的微縮版,首飾相當華麗,看起來像富有的羅馬人,面具為鍍金混凝紙漿材質,包裹的布上繪有大量埃及圖像——這是公元1世紀哈瓦拉地區的典型特征。

遇見博物館“黃金木乃伊”展來上海了

約公元1世紀“帕爾米拉的墓葬半身像”,在木乃伊彩繪畫像與面具流行于埃及的時代,羅馬帝國的其他地方也制作紀念逝者的半身石像。其中一座表現的是一名包着頭巾、綁着頭帶、戴着面紗的無名女子;另一座雕刻的是一名手持書卷的蓄須男子。

遇見博物館“黃金木乃伊”展來上海了

公元2世紀“男性木乃伊”,這具來自哈瓦拉的男性木乃伊的畫像,展示一名蓄須成熟男子形象。畫像繪畫風格屬于哈德良大帝統治時期(公元117—138年),包裹的布上繪有精緻的圓領和傳統的埃及葬禮場景。

遇見博物館“黃金木乃伊”展來上海了

約公元前1世紀一對黃金耳飾,有非常精緻的顆粒狀飾物,在設計上與埃及風格大相徑庭。

遇見博物館“黃金木乃伊”展來上海了

約公元1世紀“蛇形手镯”,盤繞的蛇是權力和保護的象征。“希臘-羅馬”時期,非皇室成員的墓葬習俗也采用了這種埃及皇室特權,上層階級女性的木乃伊蓋闆上也繪有類似的手镯紋樣。

同期開幕的“遇見印象派·諾曼底曙光:十九世紀歐洲繪畫流變”展,展品全部來自法國諾曼底繪畫協會收藏的61幅大師真迹,包含德拉克洛瓦、庫爾貝、柯羅、馬奈、莫奈、莫裡索等法國繪畫大師的作品。

遇見博物館“黃金木乃伊”展來上海了

1883年莫奈布面油畫《埃特勒塔》。

遇見博物館“黃金木乃伊”展來上海了

1892年歐仁·布丹布面油畫《埃特勒塔的小船》,布丹是莫奈的老師,最早一批在戶外進行風景畫和海景畫創作的法國畫家,被柯羅贊為“天空之王”。在這幅畫中,布丹将目光集中于停泊在象鼻山附近海灘上的數艘小船。

遇見博物館“黃金木乃伊”展來上海了

約1849年歐仁·德拉克洛瓦布面油畫《埃特勒塔》,畫中有諾曼底标志性的象鼻山。歐仁·德拉克洛瓦是法國浪漫主義畫派畫家,在描繪《埃特勒塔》時,德拉克洛瓦選擇了一個俯瞰視角,突出了海灣幽深、山崖聳峙的視覺感受,傳遞出一種浪漫主義所推崇的“崇高感”。

遇見博物館“黃金木乃伊”展來上海了

觀衆在欣賞“遇見印象派·諾曼底曙光:十九世紀歐洲繪畫流變”展。

據悉,除兩個重磅展覽外,遇見博物館·上海靜安館還将在2022年相繼推出包括洛可可藝術家布歇、印象派藝術家雷諾阿、拉斐爾前派藝術家米萊斯、立體主義藝術家畢加索、街頭塗鴉藝術家凱斯·哈林、日本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歌川廣重、喜多川哥麿等藝術大師的原作真迹展、精品展。同時,受觀衆歡迎的“遇見敦煌”光影藝術展也将于2022年下半年在滬與觀衆見面。

遇見博物館“黃金木乃伊”展來上海了
遇見博物館“黃金木乃伊”展來上海了
遇見博物館“黃金木乃伊”展來上海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