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15萬,是不是新能源車一定比傳統燃油車更智能?

近日,有網友留言說:我準備入手自己的第一輛車,預算是10-15萬,本來想買個燃油車,畢竟需要經常跑長途,但發現這個價格區間新能源車的科技感和智能化程度明顯比較高,想問下,這個價格内,有沒有智能化不輸于新能源車的燃油車呢?

10-15萬,是不是新能源車一定比傳統燃油車更智能?

一、購車者:到底能否同時兼顧“智能性”和“回血”友善這兩件事?

我弟今年大四了,再有半年就要畢業,成為一名真正的新鮮社會人。不過有鑒于他學的專業比較小衆,對口機關離家都挺遠,最近就考慮着買車。

2021年買車時,大家想的第一個問題肯定是選擇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我弟這種潮流前端年輕人,其實是非常迷科技感爆棚的産品,他自己也覺得像特斯拉這類産品科技感很足,開出去很酷。但他又是一個比較缺乏安全感的人,在我們老家三線城市工作,也的确是會對找不到充電樁感到擔憂,小區車庫也根本沒有相關的設施。

10-15萬,是不是新能源車一定比傳統燃油車更智能?

那麼,我們到底能不能同時兼顧“智能性”和“回血”友善這兩件事呢?

最近,這小子為了給自己找一輛愛車,算是把我們當地的4S店都跑遍了。他的觀察其實和我對行業的了解是一樣的。抛開使用的新能源不談,無論是燃油、油電混動,還是純電車,現階段汽車上的智能技術主要還是圍繞在以下幾個層面:

A、人工智能輔助的(半)自動駕駛;

B、有車内的智能互動;

C、更加豐富的影音系統。

10-15萬,是不是新能源車一定比傳統燃油車更智能?

可以看出,其實這些技術跟是否是電動車沒有任何因果關系,傳統燃油車完全也可以搭載相關的技術,甚至做到更好。也就是說,智能并非是新能源車的專利,它更像是服務于當下人們生活的一種選擇而已。

二、汽車智能化,放在目前,主要普遍展現在哪些方面?

在我看來,所謂的汽車智能化,放在現在,有兩個大的方向展現:一個是智能座艙;一個是智能輔助駕駛。

10-15萬,是不是新能源車一定比傳統燃油車更智能?

智能座艙相比于傳統座艙,直覺地來說就是多了更多顯示屏,搭載了多種感覺器,比如聲音探測、攝像頭等。另外智能AI也能使得駕乘人員更加舒适,駕乘起來更貼合自身習慣。如流暢的人機交流,一邊開車一邊語音、手勢調整車内空調,座椅等。

另外一種,那就是智能輔助駕駛了,什麼ACC、LKA和AEB等,還有盲點檢測,駕駛員檢測,自動泊車,這些都是屬于智能輔助駕駛。如果是傳統燃油車想上智能座艙,想上智能輔助駕駛,難度會更大嗎?的确是的,因為越多智能化意味着耗電更多。

10-15萬,是不是新能源車一定比傳統燃油車更智能?

比如智能化座艙需要衆多大螢幕、互動艙内感覺裝置,像現在特斯拉Autopilot3.0晶片就要200W功率。

也就是說,随着未來汽車智能化的發展,更大更多的螢幕和感覺裝置,要有更大功率的處理晶片,加起來還真不是傳統燃油車的小電池可以負荷的。何況随着智能輔助駕駛往自動駕駛上面轉化,還要做裝置的備援設計,那感覺和計算晶片也要跟上的。

10-15萬,是不是新能源車一定比傳統燃油車更智能?

當然,這對于輕混的48V锂電池,肯定無法支撐起那麼大的功耗需求。但如果電參與的混動程度更高,電池容量更大,哪怕車輛可以靠電池跑個幾十公裡,那車就不叫傳統燃油車輕混版了,而是變成了混動的新能源車了。

但以上說的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并不代表現在,當下的汽車智能化,對電池負荷的要求,燃油車顯然也還是滿足的。

三、最後結論:10-15萬區間,新能源和燃油車,不存在真正的智能化差異

要知道,你了解的科技和智能化,跟廠商宣傳的,可能有本質差别。一般廠商宣傳的智能化,比如大螢幕、能聯網和裝了個安卓系統(車機能當手機使)等,這些其實是低成本或無成本,想想當下500能買到的手機。

10-15萬,是不是新能源車一定比傳統燃油車更智能?

而消費者了解的智能化,比如智能輔助駕駛(如自适應巡航、主動刹車、車道保持、自動變道/超車、0-120km/h全速域跟車等,這都是高成本的超音波、雷達、攝像頭、圖像處理晶片、感覺算法等。

可以說,在10-15萬區間,新能源和燃油車,并不存在真正的智能化差異。畢竟新能源所謂的智能化,也沒法抵消續航低,充電慢這兩大核心劣勢。以現階段的電池技術,如果需要經常跑長途,絕對不建議選擇新能源汽車。

那麼,就是在10-15萬的入門級車型裡面,同等價格下,是不是純電車的智能化要比傳統燃油車要好呢?一般來說,還真的是這樣的。

10-15萬,是不是新能源車一定比傳統燃油車更智能?

但是,這真的和技術沒啥太大的關系,隻是因為很多純電車有政策優惠,有補助。同樣15萬售價的車。打個比方,純電車政府補貼2萬,稅少1萬,就是12萬。然而燃油車還是實打實的15萬價格,你說18萬的純電車比15萬的燃油車(兩者落地價一樣)在智能化上多個大螢幕,多點智能輔助駕駛,這個很正常吧。

而且汽車企業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勢力,在電動車上,也更願意賠錢賺吆喝。比如大衆的ID系列的換購政策:一年内舊車發票原價換購等。這就意味着你買了一輛20萬的大衆燃油車,開了11個月了,隻要符合換購标準,就可以原價折給4S店,然後用來買ID系列的純電車。

是以,現階段同價位的燃油車,智能化趕不上純電車,還不是技術的原因,是因為政策補貼和企業投資方向的原因更多了。

總之,智能化是軟體技術發展到一定層次的産物,沒人硬性規定這個軟體隻能應用于新能源車的。

10-15萬,是不是新能源車一定比傳統燃油車更智能?

隻是現階段而言由于溫室效應,我們推出的政策也是往清潔能源上傾斜的,直接點講就是新能源車是政策傾向的發展方向。單從一線城市的牌照問題就能看出來,新能源車拿個牌照毫無難度,但是燃油車你就慢慢搖号吧。

在這種趨勢下,廠商投入大量資金在燃油車的智能化上明顯成本效益不高,極容易出現雖然研發出智能化車輛,但是卻失去了市場的情況,但隻是針對智能化,續航與充電效率沒有實質性解決前,燃油車不可能輕易退出曆史舞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