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時網上出了一篇有關《嶽陽樓記》的帖文,發現大家對另一篇名文《出師表》都頗感興趣。
諸葛先生在北伐前呈給後主劉禅的《出師表》是讀書時代的必讀經典,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他在奏表中告誡劉禅要“親賢臣,遠小人”,亦回顧了與先帝劉備的經曆,句句情意真切。

《出師表》并沒有像《嶽陽樓記》般的華麗辭藻,我們不難發現其曆史價值遠高于文學價值——讓後人可以正面了解這神化了的人物。
諸葛亮一直是“智慧”及“鞠躬盡瘁”的象征,但其實千古以來中國從不乏才、德、智兼備之人,而諸葛亮的過人之處是在于位高權重時能做到君臣相知、互不猜疑。
自古以來獨攬大權的大臣下場多分為兩種:
(一)架空皇帝——諸如同期的司馬懿,少年至中年時為曹氏屢建功勳,晚年時曹氏皇帝卻淪為司馬家的傀儡;
(二)被皇帝清算——比如“戰神”蘭陵王,最終因功高蓋主,被皇帝猜忌而死。
而(一)與(二)也是相輔相成的,身居高位的權臣明白自己一旦失勢後,極有可能遭到政敵甚至皇帝的清算,是以在君臣互不信任的前提下權臣更容易不斷攬權以求自保。
然而,諸葛亮卻能開辟權臣的第三個結局,達到君臣和睦,這貴在他懂得掌握分寸,身居高位而不自我膨脹,律己以嚴、待人以寬。這同時也有賴劉備深谙用人之道,試問曆史上真的能做到用人不疑的君主又有多少個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