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倒戈将軍”馮玉祥:九次變節,瑕不掩瑜,毛主席親自為他選墓地!

“倒戈将軍”馮玉祥:九次變節,瑕不掩瑜,毛主席親自為他選墓地!

馮玉祥,譜名基善,表字煥章,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将,西北軍閥首領,戎馬一生,在50餘年的軍事生涯,他從布衣至上将,表現出異于常人的軍事作戰能力,以治軍嚴,善練兵著稱,人稱布衣将軍,一生可謂傳奇。

而世人對馮玉祥的評價卻褒貶不一,有人贊他為愛國将士,有人抨其為追求權欲的軍閥。

縱觀其一生,馮玉祥在軍閥混戰時期多次下野又多次起兵,為了政治前途不折手段,甚至不惜利用綁架和暗殺等手段,充滿對軍隊地盤的執着和對權力的渴望,是典型的舊軍閥行徑。抗戰爆發後,雖然在軍事上不再有大的作為,但其一直堅持着抗戰的主張,并且為民族大義不再執着于個人得失,積極擁護國民政府,奔走于各種抗日活動,不失為一個愛國軍人。

“倒戈将軍”馮玉祥:九次變節,瑕不掩瑜,毛主席親自為他選墓地!

而此外,對于馮玉祥,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應是他一生之中的九次變節,在當時複雜難明的政治局勢中,馮玉祥常常背主倒戈,經過諸多曆史學家和研究學者研究證明,馮玉祥一生變節次數竟有九次之多,在諸多重要的曆史節點上,馮玉祥紛紛倒戈,是以他又有“倒戈将軍”之稱号。或許正因為此,當時共産黨内部對其的評價并不高,毛澤東、林帥等人将其視作魏延式的陰謀家和僞君子。

馮玉祥身後,周恩來在葬禮上肯定了馮玉祥的一生,評價其為“瑕不掩瑜”的“民主主義戰士”:

馮玉祥将軍是一位從舊軍人轉變而成的堅定的民主主義戰士;雖然和所有的曆史人物一樣,由于政治視野的局限,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馮玉祥将軍為中國民主事業的貢獻,将是永垂不朽的。

1882年,馮玉祥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其父親馮有茂按照族譜為其取名基善。

“倒戈将軍”馮玉祥:九次變節,瑕不掩瑜,毛主席親自為他選墓地!

馮有茂原本是安徽農村的一個泥瓦匠,後逃荒到一個地主家做傭工,陪着地主家的少爺學武學,考武舉,結果機緣巧合之下,馮有茂考中了武庠,随後投身淮軍,再之後随左宗棠進軍新疆,又随軍回到内地,娶妻生子。

馮有茂一共有7個兒子,後因生活困苦夭折了5個,隻剩下馮基善和長子。

當時李鴻章為直隸總督,淮軍在保定府“五營練軍”,馮有茂攜家到保定府,馮基善自幼便在直隸保定長大。

1891年,馮基善的哥哥補上一份綠營的馬兵的空缺從軍,基善接替其哥哥的位子進入村裡的私塾讀書,開蒙後練習寫字,家貧買不起紙筆,于是就用一根細竹管,頂端紮上一束麻,蘸着稀薄的黃泥,在方磚上練習寫字。

馮有茂千方百計想把次子也補上一個兵額,以緩解家庭經濟窘迫。

“倒戈将軍”馮玉祥:九次變節,瑕不掩瑜,毛主席親自為他選墓地!

1892年,營裡有一個兵額,當時怕耽誤了時刻,被别人搶去兵額,管事的人來不及問馮有茂次子的名字,就直接編造了一個名字,于是馮基善變成了馮玉祥。

直到1896年,年滿15的馮玉祥正式入保定五營當兵,在父親的影響下,他刻苦操練,廣讀兵書,内外兼修,随着個人素質不斷提升,他開始對暮氣沉沉的淮軍充滿消極,還沒當幾年兵,1902年,馮玉祥離開淮軍,投身袁世凱麾下。

1911年10月,晚清政府已然搖搖欲墜危在旦夕,請朝廷為維護岌岌可危的封建統治,炫耀清軍軍威,決定在直隸永平府地界内舉行新軍軍事演習,然而,武昌起義的爆發,打亂了清政府的秋操部署,清政府決定停止秋操,參操部隊從灤州撤回,指令參加永平秋操的東路新軍第二十鎮官兵“暫住灤州,聽候排程”。

“倒戈将軍”馮玉祥:九次變節,瑕不掩瑜,毛主席親自為他選墓地!

灤州,革命的火焰早已點燃,馮玉祥參與發動灤州起義,并通電全國,宣布獨立,聲讨滿清政府,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馮玉祥為參謀總長。

這是馮玉祥的第一次倒戈,對象是滿清政府,但由于政府鎮壓,不幸失敗,馮玉祥得舅丈人陸建章搭救,幸免于死。

剛剛起義失敗的馮玉祥又被袁世凱收入麾下,任為前營營長,1913年,馮玉祥升任第一團團長,當時袁世凱瘋狂擴張勢力,已然有了稱帝之念。

1915年,袁世凱帝制自為,宣布登基,引起衆多愛國人士的反對,護國戰争爆發,馮玉祥受袁世凱指令率部入川鎮壓護國軍,未曾一戰卻與護國軍首領暗中議和,袁世凱遂放棄稱帝。

這是馮玉祥第二次倒戈,對象是袁世凱。

1917年,孫中山為維護臨時約法舉起護法大旗,段祺瑞派馮玉祥所部第16混成旅開往福建,與孫中山麾下的護法軍作戰,馮玉祥深明大義,公開通電全國,主張罷兵息争,南北議和。

這是馮玉祥第三次倒戈,對象是段祺瑞。

1921年,馮玉祥率部入陝, 在陝西督軍閻相文自殺之後,接任陝西督軍,并以此地為地盤擴充,受到蘇聯大力支援壯大,其軍隊是以被稱為“西北軍”,在陝西一帶,馮玉祥部得到良好的發展,馮玉祥第一次取得了一塊大底盤,他統一軍政,收編了胡景翼等雜牌軍,加緊整頓和訓練軍隊;同時為地方選賢任能,築路辦廠,在省政上頗多建樹。

也正是在這時候,馮玉祥的勃勃野心悄然表露。

“倒戈将軍”馮玉祥:九次變節,瑕不掩瑜,毛主席親自為他選墓地!

1923年,直系軍閥曹锟、吳佩孚控制北洋政府後,馮玉祥在孫中山推動下,決心尋機推倒曹、吳軍閥統治,第二年,第二次直奉戰争當中,馮玉祥率部發動北京政變,囚禁總統曹锟,将所率軍隊改編為國民軍,并緻電孫中山邀請北上。

這是馮玉祥的第四次倒戈,對象是曹吳勢力。

在這之後,馮玉祥在反奉戰争、中原大戰、國共内戰等關鍵節點,均有倒戈。

倒戈,似乎貫穿了馮玉祥的戎馬生涯。或許馮玉祥的真實心态就是想要逐鹿天下,是以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他可以投靠任何人,也可以反叛任何人。

軍閥混戰,他屢次調換陣營,經過幾番倒戈,擊垮了曹吳勢力,挫敗了張作霖、郭松齡的勢力,而自己卻異軍突起,得到了諸多地盤,實力猛增。

馮玉祥遊走于各個勢力之間,八面玲珑般周旋,終于引起衆怒,張作霖聯合一衆勢力對其進行圍剿,馮玉祥兵敗,困守西北。

“倒戈将軍”馮玉祥:九次變節,瑕不掩瑜,毛主席親自為他選墓地!

馮玉祥人生中最為驚險的時刻,或許就在于此,他為了保命,又與汪蔣二人取得了聯系,還和蔣介石拜把子成了兄弟,可畢竟本性難移,兄弟二人不出一年就兵刃相向,蔣介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策反了馮玉祥不少舊部。

經過與蔣介石的鬥争,馮玉祥損失巨大,軍隊也土崩瓦解,馮玉祥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他四處聯絡反蔣勢力,于是與中共聯合,成為了馮玉祥東山再起的重要一環。

不久,全面抗戰爆發,國難當頭,馮玉祥再無舊軍閥的念頭,像周恩來所說,他從一個舊軍人轉變成為民主主義戰士,積極奔走在抗日戰線。

馮玉祥多次邀請共産黨人和民主人士講學,共同分析世界形勢,評論國内政局,同時,奔走于鄂、豫、湘、黔、川等省,積極加強與各地抗日愛國力量的聯系。

抗戰勝利後,内戰爆發,馮玉祥發表了《建國問答二0四問》,反對内戰,并提出要實行“發展科學,民主政治,經濟建設,國防軍事,解放婦女及兒童,健全國際關系,建立工業基礎,改良農業及造林畜牧,扶助商業,普及教育,改造社會,改良人種,發展交通,提倡漁業”的民主建國思想。

“倒戈将軍”馮玉祥:九次變節,瑕不掩瑜,毛主席親自為他選墓地!

1946年,馮玉祥被蔣介石排擠,以考察為由出使美國,在國外,馮玉祥多次發表反對内戰,抨擊蔣介石的系列文章,他準備寫一本書,叫《我所認識的蔣介石》。

很顯然,馮玉祥惹惱了蔣介石,于是護照被吊銷,被勒令回國。

1948年2月,當時他無病無痛,精力充沛,而眼看反動派即将落敗,新中國即将成立,他應該充滿了希望和信心,而正是在此時,馮玉祥親筆寫下了遺囑,像是有所預料

同年七月,一家人費盡心機躲過特務的圍困,經過幾位愛國人士的周密安排,終于登上了“勝利号”遊輪,踏上歸國旅途。

一個月後,輪船在黑海航行時,突然起火,馮玉祥不幸遇難,這位為了新中國四處奔走,操勞半生的将軍,犧牲在新中國成立前夕。

馮玉祥遇難之後,毛澤東主席親自選址,将其安葬于山東省泰安市泰山西麓的大衆橋東首,那座橫跨西溪石峽兩岸的橋,正是馮玉祥所建。

“倒戈将軍”馮玉祥:九次變節,瑕不掩瑜,毛主席親自為他選墓地!

若近觀馮玉祥墓,可以看到此墓前臨深澗,背依蒼山,松柏蒼郁,旁山臨澗,肅穆莊嚴。墓為泰山花崗石砌成,墓壁上正方橫镌郭沫若手筆“馮玉祥先生之墓”七個金色大字,墓階共66級,分為4層,66級象征他一生渡過了66個春秋;而四層代表他一生走過的四個階段:第一層,代表從出生到弱冠從軍;第二層14級,代表從青年到成年;第三層14級,代表他由一個舊軍人轉變為堅定的民主戰士;第四層18級,記述他堅持抗日,反對分裂,為祖國的民主與和平奮鬥不懈的戰鬥生涯。而66級象征他一生渡過了66個春秋。

墓壁之上,外嵌馮玉祥先生側面銅質鎏金浮雕頭像以封穴,頭像下,刻有馮玉祥的自題詩《我》:

平民生平民活,不講美不求闊。

隻求為民隻求為國,奮鬥不已守誠守拙。

此志不移誓死抗倭,盡心盡力我寫我說。

咬緊牙關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點不錯。

短短60字,記錄着馮玉祥将軍壯闊而無悔的人生。

-end-

“倒戈将軍”馮玉祥:九次變節,瑕不掩瑜,毛主席親自為他選墓地!

執子末,90後野生撰稿人

全網平台:沐陽說

不知名簽約作者,自媒體小白

有溫度,有深度,不辜負每一個有心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