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捉刀人,這個詞竟然和曹操有關

捉刀人,從字面意思看,就是手中握刀的人。這個詞原本指侍從,後常用來比喻代筆寫文章的人。可能很多人不了解,捉刀和代筆有什麼關系?現存最久遠的文字是甲骨文,這種文字就是镌刻在龜甲獸骨之上的。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竹簡,書寫工具慢慢由刻刀過渡到毛筆。由此看來,捉刀和寫字還真有關系,要不然也不會有個詞叫“刀筆吏”。

捉刀人,這個詞竟然和曹操有關

《世說新語》中記載了一個曹操的故事,此後留下了捉刀人的典故。有一次,曹操要接見匈奴使者。曹操覺得自己相貌不夠威嚴,身體不夠強壯,就想了一個辦法,他竟然要手下的崔季珪替他接見匈奴使者。

崔季珪這個人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看上去孔武有力。曹操假扮文學侍從,站在了崔季珪的身邊。整個接見過程十分順利,曹操心滿意足,覺得在匈奴使者面前沒有丢面子。

接見之後,曹操不放心,派人暗中去匈奴使者那裡打探消息。不久,消息傳回。匈奴使者說了一番話,讓曹操目瞪口呆。使者說,“魏王(曹操)相貌堂堂,一看就不是尋常之人。不過,魏王身邊的那個文學侍從看上去更厲害,此人有一股英氣。”想不到匈奴使者還有識人之術,竟然辨認出真英雄。

想想也是這個道理,《孟子》中寫道,“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地位、環境等因素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内在修養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素質。曹操久居高位,位極人臣,哪怕假裝成文學侍從也有八面威風。随着《世說新語》的流傳,更多人知道了捉刀人這個典故。

捉刀人,這個詞竟然和曹操有關

看完這故事,會有兩個疑問,曹操為什麼會在容貌上不自信?熟悉曆史的人都知道,漢末三國時期,講究“以才論貌”。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有突出的才華,人們不會過分評價他的外貌。曹操到底有多醜,讓他不敢見匈奴使者。

其實這個問題完全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三國時期魏蜀吳之間經常爆發戰争。曹操分身乏術,如果可以震懾住匈奴使者,會減少很多麻煩。曹操這樣做,不是因為容貌焦慮,而是不想輕易與匈奴人爆發戰争。

捉刀人,這個詞竟然和曹操有關

第二個疑問是,曹操生性多疑,他為什麼讓崔季珪冒充他,難道不怕崔季珪滋生野心,謀劃叛亂嗎?崔季珪就是名士崔琰,他一身正氣,不計較個人得失,堅持文人操守。曹操晚年想要廢長立幼,崔季珪言辭反對。他列舉《春秋》中的曆史故事告訴曹操,如果一定要廢長立幼,那就踏過他的身體頒布指令。

捉刀人,這個詞竟然和曹操有關

此後,崔季珪成了曹操的“眼中釘”。曹操随便着了一個借口,說他舉薦的官員浮誇虛僞。就是因為這個所謂的把柄,曹操将崔季珪賜死。後人評價崔季珪,“崔子矯然,植青松之操。鲠詞直對,則左右失容。”看來,曹操很早之前就動了殺機,崔季珪死得冤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