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捉刀人,这个词竟然和曹操有关

捉刀人,从字面意思看,就是手中握刀的人。这个词原本指侍从,后常用来比喻代笔写文章的人。可能很多人不了解,捉刀和代笔有什么关系?现存最久远的文字是甲骨文,这种文字就是镌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竹简,书写工具慢慢由刻刀过渡到毛笔。由此看来,捉刀和写字还真有关系,要不然也不会有个词叫“刀笔吏”。

捉刀人,这个词竟然和曹操有关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曹操的故事,此后留下了捉刀人的典故。有一次,曹操要接见匈奴使者。曹操觉得自己相貌不够威严,身体不够强壮,就想了一个办法,他竟然要手下的崔季珪替他接见匈奴使者。

崔季珪这个人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看上去孔武有力。曹操假扮文学侍从,站在了崔季珪的身边。整个接见过程十分顺利,曹操心满意足,觉得在匈奴使者面前没有丢面子。

接见之后,曹操不放心,派人暗中去匈奴使者那里打探消息。不久,消息传回。匈奴使者说了一番话,让曹操目瞪口呆。使者说,“魏王(曹操)相貌堂堂,一看就不是寻常之人。不过,魏王身边的那个文学侍从看上去更厉害,此人有一股英气。”想不到匈奴使者还有识人之术,竟然辨认出真英雄。

想想也是这个道理,《孟子》中写道,“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地位、环境等因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内在修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素质。曹操久居高位,位极人臣,哪怕假装成文学侍从也有八面威风。随着《世说新语》的流传,更多人知道了捉刀人这个典故。

捉刀人,这个词竟然和曹操有关

看完这故事,会有两个疑问,曹操为什么会在容貌上不自信?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汉末三国时期,讲究“以才论貌”。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有突出的才华,人们不会过分评价他的外貌。曹操到底有多丑,让他不敢见匈奴使者。

其实这个问题完全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经常爆发战争。曹操分身乏术,如果可以震慑住匈奴使者,会减少很多麻烦。曹操这样做,不是因为容貌焦虑,而是不想轻易与匈奴人爆发战争。

捉刀人,这个词竟然和曹操有关

第二个疑问是,曹操生性多疑,他为什么让崔季珪冒充他,难道不怕崔季珪滋生野心,谋划叛乱吗?崔季珪就是名士崔琰,他一身正气,不计较个人得失,坚持文人操守。曹操晚年想要废长立幼,崔季珪言辞反对。他列举《春秋》中的历史故事告诉曹操,如果一定要废长立幼,那就踏过他的身体颁布命令。

捉刀人,这个词竟然和曹操有关

此后,崔季珪成了曹操的“眼中钉”。曹操随便着了一个借口,说他举荐的官员浮夸虚伪。就是因为这个所谓的把柄,曹操将崔季珪赐死。后人评价崔季珪,“崔子矫然,植青松之操。鲠词直对,则左右失容。”看来,曹操很早之前就动了杀机,崔季珪死得冤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