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舞獅南北分宗,有何不同?

北緯32.5°,我國南北分界線的大緻緯度,一個神奇的緯度。

種種文化符号越過這條分界線,南來北往變了味道。比如山水畫,比如禅宗,再比如今天要說的舞獅。如同山水畫中以“水墨”“青綠”兩種代表風格南北分宗,禅宗以“頓悟”“漸修”劃分南北流派一樣,舞獅亦有南北之分。

舞獅南北分宗,有何不同?

廣東舞獅表演。圖/視覺中國

巧合的是,在山水畫、禅法的南北宗battle中,北宗無一例外輸給南宗。南獅北獅孰優孰劣,現在下定論雖然為時過早,不過就目前曝光度和流傳範圍而言,南獅似乎有穩穩壓住北獅之勢。

更為巧合的是,三家“南宗”均脫胎于北方,更為确切地說,在南北分宗前,山水畫、禅宗、舞獅的重心都在北方。

近期熱映的現實主義題材國漫電影《雄獅少年》中,當那位獅館掃地老頭操着濃重山東口音對着想學藝的三人說出那句“忘了我是怎麼來滴”的時候,似乎頗有一番追流溯源的深意在其中……

舞獅南北分宗,有何不同?

《雄獅少年》劇照

其實,無論山水畫、禅宗還是舞獅,“南風強勁”的原因或許并不在于技藝,南宗擺脫“模仿”桎梏,以其“輕靈寫意”品質所傳達出的個體生命之高蹈,似乎讓其有着天然的群衆基礎。可以說,“南獅”的特質和“鹹魚翻身”的勵志題材是天生一對。

南北之别,其實不小

《雄獅少年》開宗明義,舞獅分南北。南獅重寫意,要表現獅子昂揚威猛的形象;北獅重寫形,主要表現獅子的習性,其中不乏貓科動物“憨态可掬”的生活形象(倘若阿娟舞的是北獅,那畫面太美諸位請縱情想象)。

舞獅南北分宗,有何不同?

電影《雄獅少年》海報

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其造型、結構、色彩、裝飾和表演以模仿獅子為主,河北徐水号為“北獅之宗”;而南獅則流行在華南地區,相關史料記載,廣東南海是南獅最早最正宗的發源地,南獅由北獅脫胎而來,南獅頭上紮有一隻角,威猛粗犷,鼓樂激昂,令人警醒,故南獅又被稱為醒獅。

就觀感而言,南獅與北獅的差別,主要展現在兩方面:

第一,南獅外形與北獅外形在造型上有嚴格差別。

北獅以寫實為基礎,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看起來就像是惟妙惟肖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

舞獅南北分宗,有何不同?

徐水北獅。新華社資料圖

南獅造型威猛且更富浪漫主義氣息。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豔麗,制造考究,眼嘴可動。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傳聞以前還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

傳統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三種獅頭,不僅顔色、裝飾不同,而且舞法根據三者的性格而異。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着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胡須獅,動作粗犷好戰,俗稱“張飛獅”。

第二,南獅與北獅表演形式各異。

南獅表演注重“傳神寫照”,同國術相結合,着重威猛迅捷,其形象不如北獅細膩,但重在輕靈靈活,剛柔相濟。

正因如此,南獅的舞動動作比北獅的動作豐富許多:舞動造型有起勢、常态、奮起、疑進、抓癢、迎賓、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舞動中還要表現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等八種神态,以采青為己任,随着鑼鼓的節奏,曆盡艱險取得勝利。

舞獅南北分宗,有何不同?

南獅表演。新華社資料圖

北獅重模仿,表演力求惟妙惟肖,較為接近雜耍。動作方面,北獅舞動多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一般雌雄成對出現,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大獅,大獅弄小獅,盡顯天倫之樂。

北獅中,兩人合作扮成的大獅子稱“太獅”,由一人頭戴獅頭面具,身披獅皮扮成小獅子,稱“少獅”;手持繡球逗引獅子的人稱“引獅郎”,不但要求有英雄氣概,還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過獅子”、“後空翻上高桌”“雲裡翻下梅花樁”等特技動作,引獅郎與獅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獅的一個重要特征。

北獅獅舞分文獅和武獅:文獅重在表現獅子的生活習性,動作細膩逼真,神态風趣可愛;武獅重在刻畫獅子性格,其套路有“高桌技巧”、“梅花樁”、“踩球過橋”等。表演時文獅武獅交替進行,另有小獅子穿插表演。

由于北獅“競技”意味較少而表演意味較多,對表演者的體力要求沒那麼高,不少年過六旬的老漢也能上去舞兩把。倘若《雄獅少年》是個關于北獅的故事,“阿娟”或許不需要扔下行囊趕去救場,“鹹魚強”憑着多年積累的熟稔技巧也有極大可能奪冠。

舞獅南北分宗,有何不同?

北獅表演。新華社資料圖

另外,北獅鼓點中,除了要以鼓點也應以快、慢、剛、柔、密、疏、長、短來配合醒獅的各種形态,還有一種單人術表演方式——花式鼓點(花鼓、離手鼓、“抛鼓槌”)。表演者在打鼓過程中将手上的一對鼓槌抛起,左右交換,令觀衆覺得鼓槌在跳動、旋轉、忽隐忽現,極具視覺效果。

南獅北獅雖然差別不小,但南北界線早已沒那麼清晰,如今多個南方地區組建有北獅隊,許多北方地區同樣有南獅隊。而近年融合南北獅的舞法也頗受歡迎,主要是用南獅的獅頭輔以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而這,隻是傳統獅舞融合發展的一個小方面。

獅子留洋,反哺國内

明清以來,随着珠江三角洲人到南洋謀生,南獅也被人們帶着漂洋過海,成為今天維系華人世界的重要文化紐帶。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舞獅”,在日本橫濱中華街的華人學校裡,舞獅是男生的必練功夫;2007年,“舞獅”被馬來西亞官方列為本國50大國家文物遺産,得到政府固定撥款支援發展;在馬來西亞、美國等地,每年都會舉辦世界性的醒獅(南獅)大賽,比較著名的國際比賽有兩年一度在馬來西亞舉行的雲頂世界獅王争霸賽等。

舞獅南北分宗,有何不同?

雲頂世界獅王争霸賽比賽現場。新華社資料圖

反過來,流傳到海外的舞獅也在推動中國舞獅的更新。就比如,我們在《雄獅少年》中見到的高樁舞獅,就是海外“新玩法”回流國内的典型案例。

20世紀末,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華人舞獅界經過精研中國舞獅,創出動作驚險、更具觀賞性的高樁舞獅。這一競技形式回流中國,誕生了“高樁南獅”。

相比傳統獅藝,高樁南獅雖然動作難度也大,但對動作内涵要求卻沒有那麼高,比較容易學。主要動作有上腿、站肩、坐頭、上樁、樁上飛躍、樁上來回穿梭、樁上環回快走、鉗腰、壁虎功、翻、鋼索、過橋、懸挂等。高樁南獅樁陣從樁頭至樁尾全長16米,最高樁3米。随着鑼鼓聲,南獅飛身上樁、上肩坐頭、樁上飛躍、來回穿梭、鉗腰飲水、懸挂采青。

如今,各種舞獅大賽的競技場上,在2.5米-3米的高樁上演繹驚心動魄的動作場面,已然成為奪取錦标的最有力法寶。

近年來,國内獅藝創新也未停歇。湛江的許屋、太平鎮等舞獅團甚至将舞獅與馬戲融合在一起,開發出高樁單獅“飛躍穿火圈”的絕活;國内的獅王争霸賽中,不少南獅隊更是創新推出水上飛獅、雙獅對打等新套路。

而上述“新玩法”,幾乎在《雄獅少年》中都有所展現。

國漫加持,舞獅崛起

電影《雄獅少年》中,“鹹魚強”的藝術形象也是上一代舞獅隊員人生經曆的真實寫照。他曾是鎮上最好的舞獅選手,婚後迫于生計放棄舞獅。

舞獅南北分宗,有何不同?

鹹魚強。《雄獅少年》劇照

據統計,僅在1990年前後,南海地區的醒獅隊伍就已經超過了1800個。甚至在部分鎮子裡,國小就開始組建“醒獅隊”,以南海為例,其下轄各鎮都有家庭隊伍,表演者都是家中的幾代人,祖祖輩輩傳承着這一手藝。

但随時代發展,舞獅在傳承上并不樂觀,不僅舞獅人數、家庭在日益減少,人們對于舞獅的職業前景也表示了擔憂。

據2018年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百分之七十五的南海地區受調居民表示,舞獅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并不樂觀,而占一半的年輕人則表示舞獅文化已經慢慢被人們所淡忘,舞獅文化“古老”“落後”,千篇一律而無引人入勝之處。

另一方面,電影終歸是電影,現實中舞獅技藝并沒有“速成”“捷徑”一說,優秀選手的培養往往要花費數年之功,而随着本地青年湧向城市,南北舞獅傳承也在不同程度上面臨選才困難的問題。

好在,随着《雄獅少年》的熱映,有了“國潮”“國漫”合力加持,“舞獅”已然大大提升了其在國人中的認知度,“病貓崛起”的日子,大概不會太遠了。

參考資料:

顧城:中國舞獅的社會特性和功能

王俊奇:中西方民俗體育文化

馮詩淇:淺析南獅運動傳統文化的創新與變化——以舞劇《南獅夢》為例

劉肖、黃東教、唐明歡:文獻視域下舞獅東盟傳播及曆史經驗窺探

李冉冉、李蕾、左奎勇:淺析鼓樂與舞獅運動的融合

來源 | 羊城晚報、金羊網、羊城派

文本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呂航

編輯 | 木言

校對 | 周勇

稽核 | 岑傑昌

簽發 | 孫朝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