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家族,是歐洲曆史上名氣最大、領地最廣、統治最悠久的王室家族。這個家族自中世紀崛起,到16世紀時,已經成為歐洲中部秩序的主導者。13~20世紀,哈布斯堡家族先後統治過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王國、奧地利帝國與奧匈帝國。這一系列由哈布斯堡家族主導的王朝,被後人統稱為“哈布斯堡帝國”,并在歐洲近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某種意義上講,哈布斯堡家族,是靠戰争發展壯大的。15~17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入侵中歐。面對土耳其人的入侵,哈布斯堡王朝多次組織基督教世界的聯軍,将土耳其大軍遏制在維也納城下,名聲大震。三十年戰争時,面對新教聯盟的夾擊,哈布斯堡王朝左右逢源、屢施妙計,進而儲存了領土和既得利益。此後的王位繼承戰争、七年戰争、拿破侖戰争等重大戰争中,哈布斯堡王朝同樣依靠政策與博弈,而頑強地存續了下來。
自1867年奧地利、匈牙利聯合建立二進制制政體後,由奧地利帝國衍生出來的“奧匈帝國”,便成為哈布斯堡王朝進行統治的大學營。19世紀末~20世紀初,奧匈帝國是歐洲五大列強之一,其國土面積位列歐洲第二;其人口數量位列歐洲第三;其工業産量位列世界第四;其軍隊規模,亦排名歐洲前五。彼時的奧匈帝國,紙面資料上的綜合國力相當雄厚。而作為帝國統治集團的哈布斯堡政權,也存續到了20世紀初,成為世界曆史上罕見的“長壽”王朝之一。
然而,這樣一個身經百戰的王室政權,卻在短短四年的時間裡,就走向了分崩離析。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争期間,奧匈帝國軍隊盡管擁兵百萬、武器精良,卻在戰場上乏善可陳。1916年,在俄國“布魯西洛夫攻勢”下,奧匈帝國100萬人傷亡,4萬人被俘,整條防線幾乎崩潰。1918年,在經曆了四年的戰争消耗後,奧匈帝國最終土崩瓦解。伴随着帝國的瓦解,曆史悠久的哈布斯堡王朝,也退出了政治舞台。
筆者認為,哈布斯堡帝國滅亡的原因,在于其制度逐漸落後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制度,從本質上講,仍是中世紀時代的封建貴族制度。奧匈帝國雖然資本主義頗為發達,但其封建殘餘同樣濃厚:在中央,奧地利和匈牙利各自為政、互相牽制;在地方,各色名目的王國、公國盤踞一方。總體來說,到20世紀時,奧匈帝國的制度已經相當落伍,且存在很大的分裂因素。于是,在一戰時期,奧匈帝國在下面三個問題的影響下,走向了瓦解。
第一個問題,群眾對國家認同感降低,制度瓦解
有人說:“所謂的奧匈帝國,不過是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對近代民族主義的一種無奈讓步。”這種形容一點也不錯。奧匈帝國這個國家,境内民族林立,且缺少數量占優勢的主體民族,國家的體制也仍然沿用中世紀模式。19世紀時,帝國境内的許多被統治民族,就已經展開了反對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為了緩和内部沖突,哈布斯堡王朝隻能不斷采取妥協措施,通過給予各民族自治權,來勉強維系國家的團結。
然而,到一戰時期,妥協與讓步政策也不靈了。首先,曠日持久的戰争,在消耗了奧匈帝國國力的同時,也讓其境内各族群眾陷入了貧困。各族群眾缺衣少食,自然會揭竿而起,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其次,英美國家提出的“民族自決”原則,更大程度地鼓舞了各民族的獨立運動。是以,在一戰末期的1918年9~10月,奧匈帝國境内的波蘭族、捷克族、羅馬尼亞族聚集區,相繼宣布脫離帝國管轄。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奧匈帝國也就趨于瓦解。
第二個問題,軍隊内部離心傾向嚴重,戰鬥力下滑
奧匈帝國民族林立,意味着其軍隊構成也相當複雜。整體來看,奧匈帝國的軍隊,除了有來自日耳曼族和馬紮爾族(匈牙利人)的官兵外,還有來自捷克族、波蘭族、克羅地亞族、烏克蘭族、羅馬尼亞族等少數民族的戰士。各個民族的士兵,彼此語言不通,意味着整支軍隊指揮起來相當有難度。同時,由于民族獨立思想的蔓延,奧匈軍隊中的少數民族(尤其是波蘭人和捷克人)士兵,往往和中央對着幹,動不動就反水、嘩變,令中央政權大傷腦筋。
一戰時期,奧匈帝國這支“老舊的多民族聯合體武裝”,顯然難以應付激烈的工業化戰争。随着戰鬥的消耗,軍隊中作為支柱的日耳曼族官兵大多陣亡,帝國不得不征召了更多的少數民族士兵。然而,少數民族士兵普遍士氣低下、無心作戰、甚至投靠敵方:由捷克族士兵組成的部隊,在被俄國俘虜後,反而組成了“捷克軍團”,調轉槍口攻打奧匈帝國。這樣一來,越到戰争後期,奧匈帝國軍隊的戰鬥力就越弱,奧匈帝國崩潰的程序也随之加快。
第三個問題,政權組織能力渙散,國家崩潰
我們的曆史教科書曾提到:“一戰時期,沙皇俄國是帝國主義鍊條上最薄弱的一環。”其實,和俄國相比,奧匈帝國的統治力量同樣相當脆弱。奧匈帝國實施二進制統治:奧地利、匈牙利各自為政,奧地利難以插手匈牙利地區的事務;匈牙利也難以介入奧地利地區的問題。同時,在帝國的邊疆地區,各個王國、公國政權,實際上都擁有相當大的自治權力。和平時期,奧匈帝國的這種體制,勉強能正常運轉,國家也方能暫時維持統一。
但是,到了一戰時期,由于民族解放思潮的傳播,奧匈帝國的内政就出了嚴重問題。由各少數民族組成的王國、公國以及地方基層政權,有很多都在千方百計地謀求獨立。而奧匈帝國老舊的行政體系,也難以在戰争時代将全國上下擰成一股繩。戰争的巨大消耗,也讓疲軟的奧匈帝國政府顧此失彼。這樣一來,到了一戰末期,奧匈帝國的組織能力已經完全渙散,各地獨立勢力擡頭。奧匈帝國的崩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總體來說,制度之于國家,如同地基之于房子。如果地基老化了,那麼房子建得再漂亮、再宏偉,也難免坍塌。同樣的道理,如果制度落後了,那麼國家領土再龐大、軍隊數量再多,也無法避免分崩離析的命運。
參考資料:《帝國的末日:奧匈帝國(公元1848-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