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長樂路637弄門口,一塊藍色的招牌上印着“中國藍印花布館”,那是一幢兩層的老房子,外牆淺色的黃已經斑斑駁駁。昨天,正是“中國藍印花布館”創始人、日本友人久保麻紗誕辰一百周年的日子,一個小型的座談會在這裡進行。
走進圓形拱門,沿着鋪滿鵝卵石的小徑進入弄堂深處,琳琅滿目的藍印花布頓時上映眼簾。服飾、桌布、墊子、挎包……所有商品都是藍白相間的花飾,變幻無窮。房間的布置也皆是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館開館之初的目的,是為弘揚中國藍印花布,久保麻紗是日本著名劇作家、日中友好人士久保榮的養女。1955 年,久保麻紗在中國外貿企業于東京舉辦的商品展覽會上,第一次見到了藍印。随着20世紀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民間交流開啟,久保麻紗多次來到中國,坐在吉普車、拖拉機或是牛車上一路颠簸,深入華南及西南一些省份的農村,收集各式各樣的藍印花布。她的收獲是十幾箱的藍印花服裝、被單、包袱皮、桑皮紙刻镂的花版,甚至較為少見的夾缬版。最後,她在上海買了幢兩層小洋房,開辟了這家藍印花布館。随後的日子裡,久保麻紗也在日本推廣藍印花布,在東京自由丘高檔住宿區開辟了專賣店推廣藍印花布,出版了《中國藍印花布》等各類書籍。
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詩人趙麗宏與久保麻紗交情笃深,據她回憶,20世紀90年代,國内對藍印花布并不以為意,城市生活中鮮少看見相關蹤迹,久保麻紗就制作了二十多萬張含有藍印花布元素的名片,積極推廣藍印花布。“久保麻紗三十歲後,所做的事情都在為藍印花布推廣而努力,中國沒有一家博物館收藏的藍印花布超過她。她收集藍印花布的古代衣服、包袱皮,其中年代最久遠的是明清時代的。”藍印花布在久保麻紗的推動下,漸漸與現代生活相融合,成為點綴生活的點點滴滴。久保麻紗曾經用中文對來訪藍印花布館的參觀者說:“我最喜歡的顔色就是藍白二色,藍靛染成的花布給人一種神秘的内涵和格調,迷人!”
她專門請了律師立下遺囑,将自己對藍印花布館的投資和收藏全部無償移交給上海有關部門,唯一的要求就是不得改變房屋的使用功能。
深藏在弄堂深處的這家藍印花布館已經存在了二十多年,館長透露,如今制作藍印花布的傳承人,已經58歲了。“今年是久保麻紗逝世十周年,我們不應該忘記她。”趙麗宏說。(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