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自私涼薄是有目共睹的,經曆了弟弟早夭、父母相繼去世的慘痛,她卻沒能生出同理心來。通常情況下,一個人如果自己經曆過類似的痛苦,最容易對有相同經曆的人感同身受,但林黛玉沒有。作為一個深受書香教育、五歲就讀四書五經的才女,林黛玉永遠隻關心自己的喜怒哀樂。對上,她沒關注過年邁的外祖母是否需要晚輩的寬慰;對下,她“孤高自許”,姐妹們的感受她不關注,丫頭們的生活更不在她眼裡,就連她的紫鵑有何需求,她也從來沒有試圖去了解過。
說得直白一點,林黛玉是個索取型的人,她向身邊人無限索取關愛,卻從未付出過。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是作者有意給她立的人設,答案就寫在了第一回裡。
從绛珠草到绛珠仙子,“僅修成個女體”,隻有女兒身沒有女兒心。
讀紅樓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讀得越多,感受就會越不一樣。初讀第一回的绛珠還淚報恩時,往往隻停留在故事情節上,以為作者隻是為了交代黛玉與寶玉的前世緣分。反複多讀之後才會發現,這個情節裡,隐藏了太多不易察覺的資訊,而且是對了解全書非常重要的關鍵資訊。
比如“(绛珠)遂得脫卻草胎木質,得換人形,僅修成個女體”這句話,我一度有所疑惑。作者為什麼說“僅修成個女體”?我最初的反應是作者重男輕女,“僅修成個女體”是想說明沒能修成男人,女體比男體低人一等,是以用了一個“僅”字。精讀全書、了解黛玉的人設之後才發現,終究是我膚淺了,作者這一個“僅”字,其實大有深意。
“僅修成個女體”,意思是僅僅修成了女性的身體,理由就在“脫卻草胎木質,得換人形”這句話裡。绛珠本是草,修煉之後,從草的形狀變成了人的形狀。也就是說,隻有外形是女的,其實沒有心,因為草本來就是空心的,沒有心。
草也分雌雄,绛珠本是雌草,變成人形自然也是雌的。是以,“僅修成個女體”的重點不在“女”而在“體”,就是隻有體沒有心,隻有女兒身沒有女兒心。
這就決定了黛玉的人設缺乏共情能力。俗話說:人非草木,豈能無情?意思就是草木無情人有情,而黛玉的本質是草木,即使她修成了人形,依然沒辦法擁有人的情感。
林黛玉的“不足之症”,與“僅修成個女體”一脈相承。
林黛玉有“不足之症”,這也是有目共睹的。所謂“不足之症”,指的是發育不良,還沒發育完全就出生了,這是導緻林黛玉病弱的主要原因,“從會吃飲食時便吃藥”,而且“請了多少名醫修方配藥,皆不見效”。
林家不知道,讀者卻都知道,林黛玉是天上的绛珠仙子投胎的,一個仙子怎麼會在健康問題上存在這麼大的毛病呢?結合绛珠“僅修成個女體”就能了解了:绛珠本身就“不足”,不是健康完整的女性。我們在接受她有“不足之症”的同時,忽略了一點:這個“不足之症”,不但指身體上的不足,還指心性上的不足。隻不過,身體上的不足看得見,心性上的不足看不見。
這就是作者隐藏在文本裡的深意:林黛玉的“不足之症”,與绛珠的“僅修成個女體”一脈相承,不但身體上不足,心性上更不足。绛珠仙子隻有女兒身沒有女兒心,林黛玉同樣隻有女兒身沒有女兒心。
也就是說,林黛玉的自私涼薄、缺乏同理心、無法與人共情的特點,是天生的,屬于本性。即使她已經投胎為人,她依然無法脫離“草胎木質”的本性,無情才是她的本質。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黛玉本草木,怎能有情?了解了作者刻意加在黛玉身上的這個人設,再去看她那些自私涼薄的言行,就很容易了解了,更不必強行為她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