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自私凉薄是有目共睹的,经历了弟弟早夭、父母相继去世的惨痛,她却没能生出同理心来。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如果自己经历过类似的痛苦,最容易对有相同经历的人感同身受,但林黛玉没有。作为一个深受书香教育、五岁就读四书五经的才女,林黛玉永远只关心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上,她没关注过年迈的外祖母是否需要晚辈的宽慰;对下,她“孤高自许”,姐妹们的感受她不关注,丫头们的生活更不在她眼里,就连她的紫鹃有何需求,她也从来没有试图去了解过。
说得直白一点,林黛玉是个索取型的人,她向身边人无限索取关爱,却从未付出过。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是作者有意给她立的人设,答案就写在了第一回里。
从绛珠草到绛珠仙子,“仅修成个女体”,只有女儿身没有女儿心。
读红楼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读得越多,感受就会越不一样。初读第一回的绛珠还泪报恩时,往往只停留在故事情节上,以为作者只是为了交代黛玉与宝玉的前世缘分。反复多读之后才会发现,这个情节里,隐藏了太多不易察觉的信息,而且是对理解全书非常重要的关键信息。
比如“(绛珠)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这句话,我一度有所疑惑。作者为什么说“仅修成个女体”?我最初的反应是作者重男轻女,“仅修成个女体”是想说明没能修成男人,女体比男体低人一等,所以用了一个“仅”字。精读全书、理解黛玉的人设之后才发现,终究是我肤浅了,作者这一个“仅”字,其实大有深意。
“仅修成个女体”,意思是仅仅修成了女性的身体,理由就在“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这句话里。绛珠本是草,修炼之后,从草的形状变成了人的形状。也就是说,只有外形是女的,其实没有心,因为草本来就是空心的,没有心。
草也分雌雄,绛珠本是雌草,变成人形自然也是雌的。所以,“仅修成个女体”的重点不在“女”而在“体”,就是只有体没有心,只有女儿身没有女儿心。
这就决定了黛玉的人设缺乏共情能力。俗话说:人非草木,岂能无情?意思就是草木无情人有情,而黛玉的本质是草木,即使她修成了人形,依然没办法拥有人的情感。
林黛玉的“不足之症”,与“仅修成个女体”一脉相承。
林黛玉有“不足之症”,这也是有目共睹的。所谓“不足之症”,指的是发育不良,还没发育完全就出生了,这是导致林黛玉病弱的主要原因,“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而且“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
林家不知道,读者却都知道,林黛玉是天上的绛珠仙子投胎的,一个仙子怎么会在健康问题上存在这么大的毛病呢?结合绛珠“仅修成个女体”就能理解了:绛珠本身就“不足”,不是健康完整的女性。我们在接受她有“不足之症”的同时,忽略了一点:这个“不足之症”,不但指身体上的不足,还指心性上的不足。只不过,身体上的不足看得见,心性上的不足看不见。
这就是作者隐藏在文本里的深意:林黛玉的“不足之症”,与绛珠的“仅修成个女体”一脉相承,不但身体上不足,心性上更不足。绛珠仙子只有女儿身没有女儿心,林黛玉同样只有女儿身没有女儿心。
也就是说,林黛玉的自私凉薄、缺乏同理心、无法与人共情的特点,是天生的,属于本性。即使她已经投胎为人,她依然无法脱离“草胎木质”的本性,无情才是她的本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黛玉本草木,怎能有情?了解了作者刻意加在黛玉身上的这个人设,再去看她那些自私凉薄的言行,就很容易理解了,更不必强行为她辩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