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出京,這是兩種不同的對待宗室的辦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不是什麼盡善盡美的辦法,各有各的缺點。但如果說哪種更好的解決了藩王問題,那麼毫無疑問,必然是清朝的更好一些。
朱元璋分封藩王的目的一方面是讓自己的子孫享福,畢竟後代會越來越多,總不能就皇帝這一脈風光,其他後人也要沾點光。另一方面那就是拱衛朝廷和邊疆了,一旦邊疆出事,藩王要出擊的,朝廷出事,藩王也會進京勤王。

顯然,朱元璋的打算落空了,明朝幾代皇帝不遺餘力的削藩,打亂了朱元璋的美好的願望,指望着藩王抵禦外辱,或者拱衛朝廷,一件都沒有辦到。
朱棣登基後,再次削藩,他把邊疆的那些權力很大,兵力很強的藩王都遷到了内地,比如甯王。更關鍵的是朱棣不再用他們了,對付蒙古人的事劃歸到了朝廷。
其實朱棣的打算也挺好的,但恐怕朱棣做夢都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後代混得是一代不如一代。竟然還有被蒙古人俘虜的屈辱經曆。
但朱元璋另一個願望倒不影響,雖說藩王權力被限制了,但好歹生活沒有問題。可是這樣真的好嗎?老朱家人繁衍的越來越多,朝廷養不起了。可以說藩王的問題,到了明朝後期逐漸成為了一個負擔,而且是一個沉重的負擔。面對明朝内憂外患,這些藩王一個都靠不住。唯一的一個好處就是在崇祯自殺之後,大明的血脈可以很好的得到延續,這或許是藩王僅有的一個好處吧。
清朝取而代之之後,對明朝以及曆史又研究了一下,認為明朝朱元璋的方式不可取,要分封,就一定會有後來的削藩,這是個隐患。
是以分封是不可取的,那麼清朝的宗室繁衍下去,人也越來越多,自然也是個問題了。但凡事沒有完美的。清朝在取得天下後,看情況是沒有把這些宗室王爺放在眼裡,也不指望他們能夠發揮什麼大的作用。
是以給了他們很多特權,但唯獨不準出京,手裡也不掌握軍權,老老實實的享受生活就可以了。顯然,縱觀大清一朝一朝,沒有藩王這個問題,算是少了一個非常大的威脅。
但這也好不到哪裡去,這些藩王被圈養着,早已被養肥了,養廢了。尤其是晚清,有這麼一個鬼子六,就已經好的快叫到天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