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封為武聖的關羽,為何“襄樊之戰”中會慘敗?其實早已經注定

關羽,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将軍,且沒有之一,因為除了他,沒有哪個曆史人物可以吃遍儒道釋三家,并被授予極高的地位,在儒家是與文聖孔子齊名的武聖,在道家是關聖帝君,在佛教是珈藍尊者。

被封為武聖的關羽,為何“襄樊之戰”中會慘敗?其實早已經注定

按理說如此英雄人物,其一生最後的收尾因該是圓滿的,因為中國人素有蓋棺定論的說法,但事實恰恰相反,關羽人生中的最後一戰——襄樊之戰(公元219年),是一場徹徹底底的大敗仗,此戰以後劉備建立的蜀國元氣大傷,并且丢失了重要的戰略地區——荊州。那麼勇猛無比的關羽,為何“襄樊之戰”中會慘敗?船夫下面帶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

襄樊之戰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為了友善大家理清邏輯順序,船夫分别将其概括為:

勢如破竹

攻守對峙

一敗塗地

在第一階段中,關羽借住天時地利,利用連綿大雨水淹七軍,不但擒獲了曹魏大将于禁和龐德,還包圍了樊城和襄陽,一時間威震華夏。但進入第二階段,以曹仁為首的魏軍拼死抵抗,與圍攻的的關羽軍隊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同時曹操暗中聯合孫權,計劃夾擊關羽。到了第三階段,吳國呂蒙白衣渡江偷襲了關羽老家,關羽後院失火迅速回軍,卻為時已晚,最後兵敗麥城,荊州陷落。

被封為武聖的關羽,為何“襄樊之戰”中會慘敗?其實早已經注定

縱觀整場襄樊之戰,有的人将關于失敗的原因歸結于很多細枝末節,比如當初拒絕了孫權提親,對手下關于嚴苛,以及過于自大等等。其實這些都并非關節因素,比如關羽之是以拒絕孫權提前,并非表面上看不起孫權,這明顯是個站不住腳的理由。

真實原因是關羽本身就是蜀國的封疆大吏,一手掌控荊州之地,此時關羽若與孫權聯姻,這種暧昧的行為無疑會加重劉備的疑心,長此以往必定君臣相疑。後兩個原因更是擺不上台面,不足以決定大局。

被封為武聖的關羽,為何“襄樊之戰”中會慘敗?其實早已經注定

襄樊之戰中關羽之是以失敗,是當時的天下大勢決定的,蜀國和吳國兩個政權本身,就流淌着偏安一隅的基因,三分鼎足已經達到了劉備和孫權的戰略目的。至于挑戰魏國,北上恢複漢王朝政權,都隻是口頭說說,心裡可不是這麼想的。是以關羽北上伐魏,背後既沒有劉備的支援,也沒有孫權的支援,單憑荊州一州之力對抗整個魏國,本身就實力懸殊。

雖然這戰役之初,關羽借住天時地利,打了場打勝仗,但幸運女神不會時時刻刻都降臨到他的身上,後來發生的一系列變故,都隻不過是對關羽行為的懲罰。

被封為武聖的關羽,為何“襄樊之戰”中會慘敗?其實早已經注定

但也正是襄樊之戰,保全了關羽的初心,讓其無愧于忠義二字。因為在襄樊之戰後的第二年,公元221年(章武元年),當初在獻帝面前,叫嚣着匡扶漢室的劉備自己當了皇帝,讓當初的豪言壯語成了個笑話,也揭穿了劉備僞君子的真實面目。

唯獨關羽無愧于當初的諾言,義薄雲天,忠義兩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