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熟知曆史常識卻未必具備曆史觀點,“讀史明智”到底展現在何處?

說到讀曆史的好處,想必大家都會說“讀史明智”,那麼讀史與明智的關系到底展現在何處呢?唐朝史學家劉知幾在其《史通》中提出,史學家應當具備史才、史學與史識,是為“史學三長”,而清代史學家章學誠則又在這三者之外增加了“史德”。

史才指的就是研究曆史方面的天賦與才氣,并且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文采,也就是需要具備“辭章之學”。

史學就比較容易了解了,它指的是需要具備足夠的曆史專業的知識。

史識說白了指的就是研究曆史需要有自己的觀點,不能“以論代史”,而要“論從史出”,研究曆史不是單純的陳述曆史故事,而是要從浩瀚的史料中找到自己的觀點。

很明顯,三者之中,最難具備的就是史識了。因為史才和史學都可以靠“辛勤的汗水”來鍛煉,但是對于史識方面,勤卻未必能補拙。

熟知曆史常識卻未必具備曆史觀點,“讀史明智”到底展現在何處?

章學誠提出的“史德”指的是研究曆史的人需要具備追求真實曆史的正直品德,但這是其是片面的。因為最起碼從唐太宗之後,中國的正史就已經被大幅度删改或者篡改,很多關鍵曆史事件都已經面目全非。是以,真正具備史德的人,尚應不懼怕權貴,不流于苟且,以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來闡述真實的曆史、表達真實的情感,做正直的人,堅決抵制“僞史學”。

那麼,我們這些平凡的、單純的喜歡曆史的人,與史學家又能産生什麼聯系呢?我們讀曆史又會給自己帶來哪些變化呢?

熟知曆史常識卻未必具備曆史觀點,“讀史明智”到底展現在何處?

所謂“力的作用是互相的”,是以,很顯然,我們喜歡讀曆史的人,也會産生四種變化。

第一、在讀曆史的過程中,我們自然而然地吸收了史書中的知識,我們讀《史記》這種史學與文學價值都極高的史書,自然會提升自己的文學休養。另外,讀史書的過程中我們又了解了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讓我們具備了難得的學識。

第二、讀曆史的過程中,我們會逐漸具備“史學”,這是我們最起碼的一個收獲。所謂“術業有專攻”,我們讀的史書多了,自然就具備了史學方面的專長,可以與人談古論今。

第三、讀曆史的過程中,我們大體能夠分辨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進步,什麼是倒退;什麼是正直與善良,什麼是虛僞與邪惡;什麼對國家和人民有益,什麼有害。這樣,我們就知道怎麼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另一方面,我們在讀曆史的過程中也會修養心志,曆史的跨度讓我們不焦躁、不偏激、不武斷、不過于主觀。

熟知曆史常識卻未必具備曆史觀點,“讀史明智”到底展現在何處?

第四點則相當可貴,那就是最初讀曆史是在學習前人的智慧,學習前人的治學方法,說白了就是學習他們的思想。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總會産生疑惑,總會産生異議,這就形成了我們獨立的品格。從這一方面來說,給孩子們讀曆史就尤其重要,因為獨立的品格、獨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是很難形成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