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寒冬中,這些行業正在爆發

寒冬中,這些行業正在爆發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深燃(shenrancaijing),作者 | 唐亞華,編輯 | 黎明

2021年,各行各業似乎都過得不太容易。一級市場融資難,二級市場股價不振,資本失去了往日的昂揚。

這一年,大廠裁員收縮,開源節流,小公司謹慎守城,活下去是最大的信念。各行各業在修正、更新,也意味着企業開始去虛向實,回歸主業,聚焦使用者需求。

寒冬之中,蘊藏着哪些新機會?2022年,哪些行業會爆發?深燃和多名資深投資人、行業研究者交流,試圖找到答案,給前行的創業者們一些方向和信心。

要點速覽:

新消費繼續崛起,擁抱線下成為新法寶;

投資圈無人不談硬科技,儲能成新能源新寵;

電商開辟新平台、新戰場,細分、出海是關鍵詞;

元宇宙還處于早期,但帶給遊戲、VR/AR新的生命力;

新能源汽車繼續站C位,電池、自動駕駛等領域有新機會;

官方定調,職業教育将迎來大爆發;

企業服務悶聲發财,是不錯的投資和創業方向。

新消費反攻線下,消費品健康化大有可為

網際網路業态狂飙多年後,消費行業開始反攻線下。

一個明顯的現象是,購物中心裡的“新物種”越來越多了。Manner等咖啡品牌,墨茉點心局、虎頭局等烘焙品牌,完美日記、Ubras等電商品牌,全都在開線下店,潮流集合店、美妝集合店正在快速鋪開。這類型項目拿到的融資也越來越多。

海豚社聯合創始人那明遠分析,這是因為:一、線上流量太貴了,品牌之間内卷嚴重,線下流量很好且疫情之後線下租金有優惠空間;二、目前創業做平台的機會不大,新消費品牌還有空間,而品牌如果不想跟平台捆綁,就要開線下店,一些既有品牌又有線下店的項目,吸引了大量資本去投資;三、大多數人該消費還要消費,線下的需求一直都在。

原本,線上如果做得好,一個店鋪服務全國,效率更高,但因為線上競争激烈,反倒不如3公裡範圍内的線下生意好做。相比以往,這一階段,線下再次湧現出了新機會。

那明遠今年投資了多個線下項目,在他看來,這時候企業融資難,估值相對較低,還願意出錢的機構就有機會拿到便宜的好項目。他預測,2022年,線下業态的連鎖率會提升。

具體在投資邏輯上,“我們更關注模型和資料比較好的,比如一般線下店平均18個月回本,我們投的有的三四個月回本,我們更看好有行業背景的創業老兵,有供應鍊資源、線下資源的項目。”

資深消費行業投資人陳默默發現,線下内容消費、體驗類消費類項目的崛起也很明顯,“可能是這兩年疫情讓很多人憋在家,激發了對于場景類或體驗類消費的欲望。前幾年有密室逃脫、狼人殺,到今年的劇本殺,這是内容組織供應鍊的疊代和體驗感的更新。”

在她看來,未來關注使用者實際需求的場景類項目也有持續的機會,隻是會換不同的形式。這類項目等于是遊戲的線下實景版本,本質上是IP的實景化的互動式娛樂,和遊戲一樣也有很強的内容消費屬性。

消費行業的另一大趨勢是,注重健康的消費理念開始覺醒。

陳默默就看好消費健康化的趨勢。“如今,大多數人會在身體出現問題之前想到要預防,也産生了很多産品型解決方案”,她舉例,這兩年火的幾大品類都跟健康有關,皮膚健康的功效型護膚品、身體健康的無尺碼内衣、代餐、植物奶,元氣森林也是因為抓住了飲料健康化的紅利。

“下一步我覺得每一個消費類目,都有健康化的空間。”但她不看好一些沒有核心産品力的企業,例如行業内一些做代餐奶昔等産品的項目,隻是整合了一些供應鍊方案,自己沒有産品研發能力。這時候但凡沒有特殊的管道能力,就隻能互相内卷。

梅花創投創始人吳世春對深燃總結,2021年消費行業前熱後冷,年初市場熱情較高,後半年資本市場對于新消費的态度有了180度的轉換。消費行業流量型打法在這一階段的機會已經沒有了,随着消費賽道變成紅海,推廣投入産出不成正比,流量驅動型新品牌進入至暗時刻。

至于2022年新消費行業的表現,吳世春認為會跟今年相反,先冷後熱。在他看來,消費永遠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無論多困難的時候,都不斷有老品牌死掉,有新品牌出來。

未來的消費行業,企業們要告别流量型玩法,更多地修煉内功,抓核心使用者、核心業務,慢即是快。

硬科技全面引爆,儲能成新能源新寵

“2021年,硬科技徹底成為所有投資人的共識,現在投資圈幾乎無人不談硬科技。”中科創星創始人米磊說。

2021年整個投資環境遇冷,但米磊更忙了。“我們過去一年大約投資了60多個硬科技項目。現在投資圈也内卷,很多機構以前投硬科技類項目少,開始狂補課,項目估值被炒得虛高,有的機構甚至都不做盡調就投了。以前是項目追着投資人跑,現在是投資人追着項目跑。”他說。

硬科技走上風口,核心在于它是整個經濟發展真正的底層推動力。米磊對深燃指出,過去十幾年來,企業更多的是在上一代技術紅利基礎上做應用層面的探索,目前,嘗試基本到頂了,是以如今的手機硬體、APP都很難有大的創新。

“這一波硬科技爆發,就是要把新的科技基礎設施做好,後面的應用才能發展起來。這就是60年一輪的康波周期,必須有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崛起之後,應用才能徹底起來,這是大的邏輯。”

硬科技中最熱的是半導體,這是因為全球貿易關系變化、新能源汽車崛起、雙碳政策完全确定,以及技術也越來越成熟。過去三年來,甯德時代、隆基的股價一路飙升,漲幅度超過700%。

半導體方面,米磊認為,現在的摩爾定律(核心内容為:內建電路上可以容納的半導體數目在大約每經過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已經進入了瓶頸,企業的機會在于核心的材料裝置,做核心軟體,突破光晶片等高端工藝。

他預測,2022年,硬科技領域還會延續今年的火爆。

同時,2021年,新能源行業被引爆,碳中和成了全新的關鍵詞。進一步細分,碳中和領域最火爆的要數儲能。

2021年,儲能方面的融資事件頻出,3月26日消息,中科海鈉宣布完成數億元級A輪融資,11月,中儲國能宣布完成1.8億元Pre-A輪融資,由招銀國際中科創星、聯想之星等投資,12月,奇點能源宣布完成來自IDG資本、源碼資本的A輪融資。

在米磊看來,儲能能夠較快起飛,是因為儲能可以把風能和光能發的電大規模利用起來,而過去多年來,儲能項目基數很低,成了整個行業的瓶頸,而如今國家規定了風力和太陽能發電廠必須配儲能。

他給的建議是,“儲能創業者最重要的就是趕緊抓住行業發展的時機,迅速擴大産能,真正把這個機會抓住并落地,把需求變成企業的産業規模、産業優勢。另外,這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新企業還有入局的機會,企業需要解決的是儲能的效率、産品技術成熟、成本、安全問題。”

“不過,創業者還是要更冷靜,不能被市場的火爆沖昏了頭腦,投資人給錢不算什麼,客戶給錢才是企業真正的成功。”米磊預計,還有5-10年能完成這一輪基礎設施建設,這中間留給硬科技企業的機會也有很多,未來,元宇宙、5G、6G、資料中心、雲計算、光波導AR眼鏡等,都是技術方面的發展機會。

如今,硬科技行業還有北交所加持。高瓴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良就提到,北交所是以金融供給建構我國硬科技、深科技創新生态的重大戰略舉措。公開報道顯示,11月15日,北交所開市,首批78家上市企業中,有16家是硬科技公司。

2022年以及再往後更長的時間看,創新經濟的主線一定是圍繞着硬科技展開,這是一個錨定産業更新戰車的行業,前途無量。

電商轉戰短視訊平台,抓住縫隙機會出海

過去一年,電商行業少了往日的熱鬧。在反壟斷、追繳稅款等監管背景下,618無戰事、雙11無戰報、雙12靜悄悄,幾個電商大節顯得格外低調。平台方和品牌方,還有哪些機會?

雖然,阿裡、京東、拼多多等老牌電商還在增長,但增速下降已經是事實。這其中,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訊平台發力電商,在存量市場上分了一杯羹。前不久,B站也開始内測“小黃車”功能,使用者可在觀看直播時下單購物。有人說,網際網路的盡頭都是賣貨。

直播帶貨的進一步普及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助推作用。拿抖音來說,羅永浩團隊,賈乃亮、華少等明星藝人,抖音平台成長起來的主播,衆多入駐抖音的品牌自播,共同讓抖音電商快速崛。

“抖音的勢頭應該是持續的,未來它在電商領域的份額會越來越大,它的電商業務規模很有可能超過京東、拼多多”,那明遠認為。

但問題在于,那明遠提到,抖音作為一個内容平台而不是電商平台,視訊内容和帶貨比例需要平衡,是以它的規模有上限;此外,抖音的電商閉環做得不夠好,它還面臨的重點難題是使用者留存問題、複購問題、售後問題。

吳世春提到,對于品牌方來說,在抖音、快手等視訊平台做電商,一定要加上私域流量的玩法,建立不了私域流量,品牌發展很難持久。

“抖音能不能再造一個阿裡,答案很顯然是很難。”那明遠告訴深燃。

陳默默分析,幾個老牌電商基礎設施完善,有别的平台無可比拟的優勢。但抖音是一個發現類興趣消費比較好的管道,因為它是推薦邏輯,更适合興趣類、發現類、非剛需、低單價、即時決策的消費。B站則适合做特定人群或細分内容相關的品類,比如“三坑”(漢服、Lolita服飾、JK制服)等方面的電商。這些偏小衆的供應鍊,傳統電商服務也不夠完善,預售、定制等玩法還沒有被充分使用。

她表示,凡是傳統電商沒有服務好的垂直品類,如果單體規模夠大,對于新入局做電商的平台都有機會。

電商行業的另一大機會是出海。“因為疫情,海外的很多供應鍊出了問題,他們對中國的供應鍊的依賴更強了,歐美、東南亞、日韓等國家都有這樣的機會,”吳世春指出。

“2022年,如果做出海,要抓住縫隙流量的機會,組建有出海基因的團隊,努力做到全管道全網營運,精耕細作,真正研究出更有效率的出海業務。”吳世春說。

2022年,有政策地抓住新平台、新玩法的機會,電商人或許能有新出路。

元宇宙打通線上線下,大廠搭台、創業公司唱戲

“當你還覺得元宇宙是個概念,是炒作的時候,全球最領先的這些科技巨頭們已經在積極布局,并且開始開花結果。”天風證券副總裁、研究所所長趙曉光說。

2021年,元宇宙是唯一一個橫空出世的新風口。

很多人認為,元宇宙是下一代的移動網際網路,是Web3.0。它将徹底改變現有的載體和基礎設定,開創一個全新的虛拟現實世界。

也有人站出來反駁,元宇宙目前隻停留在設想階段,除了VR/AR、遊戲的應用,很難想象更多能真正落地的應用,元宇宙很難讓行業馬上變天。

陳默默也指出了具體的問題,她認為,現在的頭顯能解決的是視覺和聽覺的問題,沒有解決其他感官的問題,比如嗅覺、觸覺、平衡感等,這也是很多人體驗後覺得暈的原因。她對Meta(元宇宙)的進度并不樂觀,因為現在基礎設施還有待完善,裝置、内容、場景都沒有準備好。

不過,多位從業者的共識是,元宇宙雖然還未完全到來,但它是一個确定性、方向性、趨勢性的存在。

至于怎麼推動元宇宙發展,陳默預設為:“在Meta裡面,基礎設施最完善的就是各類大廠,它們既有人又有内容,也有各種資源去推動這個業務,而不是停留在宣傳層面,元宇宙要到來,還需要大廠真正花力氣去推動。”

吳世春也認為,元宇宙的硬體部分還是大廠的機會更大,元宇宙是一個基礎設施和載體,大公司搭建好技術設施,上面的生态就會繁榮起來。

“元宇宙是一個大的浪潮,它整個周期會很長。現在的元宇宙就像1999年的網際網路,網際網路也經曆了好幾波發展,元宇宙也是這樣,現在還處于非常早期。未來,元宇宙一定會把線上線下打通。”吳世春告訴深燃。

陳默默指出,元宇宙可能的發展路徑是,“大廠搭台,創業者唱戲”,大廠把基礎設施搭好之後,創業者開發更多應用和内容,體驗類線下場景、電商、車載場景,都是可能落地的方向。比如車載是Meta的一個很好的場景,可以用增強現實的方式,讓司機視野中可以看到更多的資訊來輔助行車,相當于多了一塊能容納視野中所有東西的大屏。

以前,一些IP沒有好的載體很難變現。吳世春提到,元宇宙就适合做IP變現,一些NFC的東西也會起來很快,知識産品也能實作線上線下結合。

除了線上線下,虛實結合也是元宇宙所能實作的。“比如以遊戲為首的消費内容或精神消費會是一大部分,實物類的消費也會是重要的一環。”陳默默說。

元宇宙是一塊待開發的沃土,将會是未來創業者們競逐的新領地。

新能源汽車繼續飛躍,電池革新、自動駕駛存新機會

2021年,造車新勢力們硬是在燃油車主打的汽車行業,打出了一片天。

先來看特斯拉。在全球車企都遭遇晶片、電池、零部件供應限制的背景下,特斯拉第三季度全球傳遞量為24.13萬輛,同比增長73%。2021年前三季度,特斯拉累計傳遞量已經達到62.4萬輛。

寒冬中,這些行業正在爆發

圖檔來源 / 深途

再來看以“蔚小理”為代表的國内造車新勢力第一梯隊企業。

目前,蔚來、理想、小鵬三家公司都已經上市,且銷量有了質的飛躍。2021年前11個月,幾家公司銷量屢創新高。如下圖所示,年初,三家的銷售水準還在6000台左右,到9月,蔚來和小鵬銷量首次過萬,到了11月,3家全部過萬了。

寒冬中,這些行業正在爆發

造車新勢力第二梯隊也不遜色。

今年下半年以來,威馬、哪吒、零跑先後傳出正在準備IPO。目前,零跑已經完成了45億元的Pre-IPO輪融資,哪吒獲得40億元的D輪融資,威馬有望拿到超5億美元的D+輪融資。這些密集的融資動作,或是在為IPO做準備。銷量上,哪吒在11月銷量也過萬,達到10013台。

除了老玩家,新的入局者也在湧現。公開報道顯示,2021年3月,小米宣布造車,9月1日小米汽車公司正式成立,截至12月已組建了超500人的研發團隊,小米汽車計劃将在2024年上半年推出首款車型。12月15日,牛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李一男釋出汽車品牌“自遊家”,正式進軍造車領域。

當然,火爆的行業背後,新造車領域存在的問題也值得注意,比如新能源車成本過高,依賴補貼,電池壽命、安全性、充電設施都有待完善。總體來說,“新能源汽車現在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行業集中度不高,産能過剩嚴重,公司購車比例較高等問題都亟待改善。”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告訴深燃。

“現在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像十年前的手機行業,那時候蘋果加一衆國産手機百花齊放,現在是特斯拉加蔚小理等遍地開花。”吳世春說,梅花創投投資了牛創科技和理想汽車,在他看來,新能源汽車的時間點到了,中國的新能源車産業鍊也完善了,車從外觀設計到續航都提升了很多。

甯德時代2022年預計電池産量要漲到2021年的2.5倍,這預示着它對自身的市場佔有率和整個大盤增長的信心。

在此基礎上,張翔指出,新造車細分領域留給創業者的機會也将會很多,比如電池技術的變革,現在的無钴電池、磷酸鐵锂電池、無吉耳電池都在發展,未來還有商業化以及更新的空間。另外,完善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技術,都是新源汽車行業的機會。

2022年,新能源汽車将會以勢不可擋的态勢繼續擴張。

職業教育大爆發,企業服務走上快車道

2021年,教培行業嘗到了從風口跌到谷底的滋味。當學科教育訓練走上普惠化、公益化道路,教育行業的大半邊天斷了資本化的念頭。不過,與此同時,随着官方定調,職業教育踏上了快車道。

官方檔案是這樣說的,鼓勵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各類企業依法舉辦職業教育,還提出,到2025年,職業大學教育招生規模不低于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

因為職業教育解決的是就業問題、民生問題,而不是增加内卷、制造焦慮,是以,在多鲸資本創始人姚玉飛看來,未來,針對技術和應用類中高端人才教育訓練的項目大有可為。

這個邏輯也不難了解,姚玉飛分析:一、就業形勢嚴峻。2022年待就業的大學生數量會達到1000萬,創曆史新高,就業會成為一個熱點話題,而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部分學生與社會需要脫節,市場急需高品質的職業教育;二、專業人才需求量大。過去多年來,科技網際網路快速發展,湧現出來新的風口如新能源汽車、硬科技、元宇宙、內建電路、新材料等領域都持續需要人才。

國家目前主要鼓勵上市公司和頭部企業做,是以上市公司和頭部公司能夠首先吃到這個紅利,但創業公司同樣存在機會。

吳世春補充,創業者要抓住新職業教育訓練的機會,現在市場不斷地在誕生新的職業,比如大學裡沒覆寫到的新媒體、直播帶貨等職業。

目前,職業教育領域創業者面臨的難題是:“審批和稽核周期長,師資短缺,就業崗位不夠多,以及,最重要的是教育訓練效果還是有待觀察。未來,能突出重圍的企業,一定是口碑真實、就業情況出衆的企業。”姚玉飛說。

在他看來,創業者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研究政策和方向,找到更貼近技術發展和企業需求的教育訓練内容,抓住新崛起的領域是一個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審時度勢,而不隻是炒熱點。

2022年另一大機會,存在于企業服務領域。

企業服務,也就是用數字化提高效率,用大資料來解決企業的成本和規模化問題。

事實上,企業無論是從營運管理、營銷到客戶管理等等服務都需要網際網路化。企業服務在近年來垂直領域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每個行業都需要解決方案,去幫助企業提高管理、營運、銷售效率。另外,近年來,一些偏傳統的企業也都開始重視自身的網際網路化了。

“企業服務在每年的當紅品類襯托之下顯得沒那麼冒尖,但它的發展一直很紮實。我們投資的智趣百川、甄零科技以每年50%-100%的速度在增長。”吳世春指出,未來,企業服務還是持續不錯的投資和創業方向,企業中台、智能運維、商業智能等方面都有機會”。

企業服務更像一個默默無聞的潛力股,2022年,幫助企業降本增效的企業服務項目将厚積薄發。

背靠2021,展望2022。深思過去,找到去僞存真後的蓬勃生機,是從業者更重要的事。時代大潮浩浩蕩蕩,新的機會在灰燼中盡數湧出,前進吧,創業者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