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能做什麼?
轉化為合成氣、做成食品、分解氧氣移民火星?它能做的超出想象。剛剛接受紅杉中國投資的碳能科技,就在尋找二氧化碳再利用的方法。
天眼查顯示,12月20日,碳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股東深圳紅杉嘉泰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經查,為紅杉中國種子基金的主體,持股比例為9.09%。
就在今年10月,碳能科技剛剛完成奇績創坦獨家投資的Pre-A+輪融資。
本文核心資訊如下:
l 碳能科技創始人康鵬的背景,為斯坦福大學的化學博士;
l 該公司2015年創辦,瞄準新能源,二氧化碳轉化而來的天然氣、合成氣等;
l 奇績創壇和紅杉兩筆投資間隔隻有兩個月;
l 紅杉,也不止紅杉,很多大基金都在非常積極地落地碳中和投資,尤其是早期投資,很多人已經瞄準孵化中的項目了;
l 陸奇的投資找準了位置,在早期能撈出水下項目,碳能科技就是證明;
緻力“減碳”的斯坦福博士
被紅杉和陸奇同時看中,碳能科技是家怎樣的公司?
首先,優質的高學曆創始人。
碳能科技創始人康鵬有早年取得中國科技大學化學學士,之後赴美求學,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讀了化學博士,又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期間還榮獲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傑出研究獎。
2015年康鵬回國并創立碳能科技。追溯起來,創業這事兒早在康鵬在斯坦福讀博期間就有苗頭。
當時康鵬的研究方向集中在燃料電池、催化領域。期間,康鵬還在美國能源部的研究中心做了一段時間二氧化碳的減排研究,而當時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才剛剛起步。期間,美國同僚建議康鵬創辦一家公司以便推動項目,于是康鵬便回國創立了碳能科技,通過提供核心的自主技術及解決方案來實作清潔可持續的能源。
除了創始人背景優秀,所處行業的前景也很重要。
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下,全世界都在研究氣候變化課題,二氧化碳的減排是其中關鍵環節之一。
碳能科技正在基于這一問題形成了自身模式:将二氧化碳收集、轉化、加以利用并形成一種循環經濟。在此之前,市面大都靠市場行為進行碳交易,或通過低成本效益的碳封存手段進行碳排放控制。
碳能科技在創業初期也經曆過業務方向的轉變。2018年,康鵬曾公開表示,碳能科技在二氧化碳再利用上成果頗多:能用實體方法将二氧化碳做成碳酸飲料、工業氣體或是種樹等;也能用化學方法把二氧化碳轉變成塑膠、甲醇等有價值的化學産品。
康鵬甚至還透露,實驗室已實作把二氧化碳廢物做成食品,甚至有希望解決未來星際航行的食品問題和氧氣問題。
目前,碳能科技的業務方向基本明确,主要瞄準了能源領域,利用自主研發的二氧化碳電還原催化劑和電解反應器等技術,轉化利用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為天然氣、合成氣、合成油、合成蠟等零碳材料。
經由二氧化碳轉化而來的天然氣、合成氣等具有廣泛的用途和較高的産品價值,這使得碳能科技擁有大範圍的客戶群體。
“火力發電、石油化工、煤化工、鋼鐵、水泥、有色金屬、造紙等高碳排的行業都是我們的目标客戶”,碳能科技CEO王帥曾對媒體表示。
目前,碳能科技均以項目合作的形式完成技術落地,通過出售二氧化碳轉化裝置、提供技術服務、幫助企業采用工業旁線的方案來解決二氧化碳轉化利用的問題。
資本整齊加碼碳中和
各路資本在碳中和集中發力,多家機構連續成立碳中和相關基金。
今年3月,紅杉中國與遠景科技集團宣布共同成立總規模為100億元人民币的碳中和技術基金,成為國内首支科技企業攜手創投機構的百億規模級碳中和技術基金。
同期,中金資本和協鑫能科設立了一支“碳中和”主題的産業基金,圍繞移動能源生态進行産業鍊上下遊和充換電平台企業投資。
6月,高瓴也設立了“碳中和”專項投資基金,目标是加大在低碳科技和新能源的投資力度,加速低碳技術科學成果的轉化與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紅杉的碳中和布局階段廣闊,幾乎涵蓋早期和中後期,能源替代和節能提效是重點之一,單筆投資大都在千萬級以上。
而高瓴早在2020年就成立了專門的氣候變化投資團隊,推出了專項綠色基金。張磊此前也曾透露,高瓴在整個碳中和領域已經投資了近500億元。
在碳中和賽道,投資機構态度十分積極。今年6月,紅杉和高瓴、中金曾一起投資了移動儲能的新晉獨角獸EcoFlow。
很多人民币機構也在悄悄布局。根據億歐智庫報告統計,經緯中國和深創投也在能源替代和節能提效兩個領域有所動作,深創投出手較大,一些單筆投資金額超過1億元人民币;達晨财智布局較早且多集中于早期投資;東方富海近年也在不斷加碼,投資偏後期或戰略投資,單筆金額逐漸變大。
碳中和的早期投資正在快速變熱。其實這個行業,此前更主流的投資政策是在項目跑出來之後,去投資賽道的頭部公司。但當下的情況也很現實,碳中和領域越來越熱,整個賽道确定性也越來越高,是以對VC、PE來說,必須找到介入早期碳中和項目的路徑。
不久前,投中網曾報道過《經緯和五源在碳中和賽道一起投了個天使輪》,這就是兩家頭部基金同時投資了生物基材料公司中科國生,金額為數千萬元人民币。
看看額度吧,這是标準的“大天使”,是賽道火熱的又一個例證,從階段說,這也是目前主流基金能夠觸及的最早階段了。
但争奪還遠遠沒有結束,中科優勢董事總經理鄒濤當時對投中網直言,中科優勢戰略孵化的一些項目在剛起步,即公司未成立就收到了不少頭部VC發來的明确投資意向。
基于碳中和領域早期投資競争越來越激烈,再來觀察碳能科技的融資動态,還有一個重要看點。
陸奇找準了投資定位
在這個案例當中,另一個重要看點是陸奇治下的奇績創壇,他們投資的輪次,在紅杉這一筆之前,在天眼查上标注為Pre-A+輪。
“奇績創壇差別于所有投資機構,我們是社群,嚴格意義不算投資機構”,此前接受投中網采訪,陸奇曾經強調過奇績創壇的“社群”屬性,而不願意被定義為投資人。
不論主觀上是否把自己定義成投資機構,但客觀上,奇績創壇對投資這個工具是使用效率是越來越高了。
從數字上看,陸奇Q4突然變忙了。首先是創業營,2021秋季創業營中,奇績收到了超過4000份的申請,相對春季創業營增長超過20%。此外,這一屆的申請中,排名最靠前的類别是企業服務、人工智能、硬體、先進制造,同時,“元宇宙”也快速成為一個大品類。

再看投資。上半年奇迹創壇的投資并不快,僅從天眼查統計到的數字這個口徑看的話,5月份之前,他們隻在3月份跟投心鑒智控這一筆投資。此後,大約能保持平均每月兩次出手的頻率,而在還沒過完的12月份,20天裡,奇績創壇以及連續投了四個項目,分别是微動時空、Fixposition、工源三仟、再生博士。并且不同于之前偶有跟投靠後的輪次,這四單全部是百萬元級的天使輪投資。
碳能科技這一單呢?
按照天眼查的資料,碳能科技早在2016年初就完成了天使輪融資,并在2017年5月宣布了Pre-A輪融資。但後續這兩筆融資節奏很有意思,奇績創壇投資的這一輪定義為Pre-A+,随後剛剛兩個月,便是紅杉入場。
對紅杉來說,這是在碳中和賽道上連續落子的案例之一,但對奇績創壇來說,他們投的那一輪,是在水下“撈”一家已經接近三年半沒有進行過融資的項目,同時,從上文所講的入營項目主題看,可以知道其實“能源”這個主題,在奇績創壇的關注序列裡其實并不靠前,也就是說,對陸奇來說,這這是一個在sourcing上見功力的投資案例,正是這一筆投資,把這家公司快速推到了一級市場核心區域。
在愈發激烈的早期投資競争中,“不願當投資人”的陸奇慢慢摸準位置了。(文/呂品,來源/投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