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隋書·音樂志》上說:蕭衍“既善鐘律,詳悉舊事,遂自制定禮樂”。如“鼓吹,宋、齊并用漢曲,又充廷用十六曲”,蕭衍“乃去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時也。更創新歌,以述功德”。
這個蕭衍是曆史上唯一的一位“菩薩皇帝”,40年來拒絕女人,但是死因卻是被後人嘲笑了千年。

為何說梁武帝是“菩薩皇帝”,又為何他的死因會遭後人的嘲笑呢?讓我們下面來一探究竟吧。
梁武帝蕭衍從小就十分聰明伶俐,據曆史記載,他博學多才,琴棋書畫等無一不通,為“竟陵八友”之一。在他登臨禦座之後,雖然是日理萬機,但他卻始終也沒有忘記讀書,常常是手不釋卷徹夜苦讀。像他這種皇帝,在整個曆史上也算是鳳毛麟角了。
并且,在蕭衍的影響以及提倡之下,梁朝的文化事業的發展,達到了自東晉以來,最為繁榮的一個階段。
《南史》作者李延壽評價說:“自江左以來,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獨美于茲。”這句話頗能反映當時的實際。
梁武帝之是以被稱為“菩薩皇帝”,是因為他曾有一段時間非常的癡迷佛教,并且還為此多次出家。
然而,梁武帝簡直就是一個披着佛教信徒的外衣的惡霸,在晚年他開始信仰佛教。然後,他就借着佛教的名義,去騙百姓的錢,以此來達到他搜刮民脂民膏的目的。
除此之外,他還修建了一座規模非常宏大,并且極其的富麗堂皇的寺廟,這隻是為了能夠讓他自己在其中誦經拜佛。但就是在這樣一座非常富麗堂皇的寺廟裡,他卻是扮成了一副苦行僧的樣子,在每天早上以及晚上,都要到這個寺廟裡去拜一拜。
而我們也都知道,一入佛門,就得斷女色。據《梁史》記載:蕭衍“五十外便斷房室”。自公元513起,蕭衍始“不與女人同屋”。而梁武帝去世時是86歲,如此算來的話,他竟有長達40年時間拒絕女人。
他曾四次舍身佛寺,并揚言要出家為僧,還勒逼群臣耗資多達四億錢給佛寺,以将他“贖回”,并且他更是大興土木作十二層高塔。當時在建康城下,竟有佛寺五百餘所,其外觀皆窮極宏麗,并且資産更是富裕豐沃。而所謂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指的就是佛教在這一時期的盛況了。他将大批人力财力,浪費于求神拜佛之中,顯然根本無助于緩和當時的社會沖突,這完全是飲鸩止渴。
而且,在梁武帝最後一次贖身回宮的那個晚上,他做了一件非常可惡的事情,他派手下到那座寺廟裡,一把火就将那座寺廟燒了。但是,對此他卻又說,這場火是魔鬼幹的。而他為了壓住魔鬼,就下令又要造一座非常高的高塔來将其壓住,并以此為由繼續叫朝廷裡的官員們捐錢。
這就是在梁武帝一生中,所做的那些搞笑的事情,然而也正是因為梁武帝并沒有把自己的國家放在心上,是以梁朝最後才會滅亡了。
公元548年,侯景以誅殺朝中弄權的朱異為借口,發動了叛亂。其帶領的叛軍長驅直入,最後更是兵臨建康、圍困台城。而本來蕭衍已經是号召了各地軍馬前往馳援,但由于各路的援軍心志各異,于是在在攻打叛軍幾次不利之後便就按兵不動,坐觀成敗。于是叛軍便得以繼續的圍攻台城。而當時守衛城門的蕭正德,早已投靠了侯景,開城把叛軍放入,是以台城淪陷。
當時的建康城已然是屍積如山,哀鴻遍野,不複當年的繁盛景象了。而逃入台城避難的百姓有十萬,而和台城守軍僅有兩萬。
然而,由于長時間的饑餓以及戰事的消耗,使得他們後來僅剩不足四千人。在被困台城半年之久的梁武帝見到了侯景,心中十分怨恨,對他的要求更是一律的不滿足。于是,侯景便斷絕了梁武帝的飲食供應。
公元549年五月初二,作為一位君主,梁武帝蕭衍竟然被活活的餓死于台城的淨居殿,享年86歲。
像這樣的一位皇帝,落得如此下場,也算是咎由自取了。對此,你怎麼看呢?
參考資料:《隋書·音樂志》、《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