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電影《平原遊擊隊》中,李向陽甩手用匣子槍一槍打中僞軍手電筒的鏡頭是我從小就印象十分深刻的。随着年齡的增長和閱讀的增多,又從《播火記》中看到了張嘉慶用匣子槍打飛鳥、《敵後武工隊》中僞軍小隊長用匣子槍打電線、《林海雪原》中鄭三炮用匣子槍打拖繩的描寫,愈加感到這些槍手和駁殼槍的神奇。

但後來又曾懷疑,這不過都是文藝作品,也許是誇張了的,實際可能未必有那麼神奇的槍法。
同樣又随着年齡的增長和閱讀的增多,看到了一些不是文藝作品的記述,便又重新感歎這盒子炮在中國人的手裡,是真的玩到了神一般的級别。
舉幾個例子:
1,民初上司陝西辛亥起義,曾任秦隴豫複漢軍東征大都督的張钫回憶其好友、中州大俠王天縱時,有這樣的描述:清末王在豫西落草時,遇清巡防營管帶謝寶勝帶隊往剿。兩軍在隔深溝對峙過程中,王一槍打來,子彈穿過謝的帽子,但未傷到頭。就在謝暗自慶幸時,王對着謝喊道:“留你一命,交個不死的朋友,如不服,舉起你的馬鞭試試。”謝隐身舉起馬鞭,王擡手又是一槍,将謝的馬鞭打斷。謝怕了,隻好退兵。(載張钫回憶錄《風雨漫漫四十年》113頁)
2,蔣馮閻中原大戰時,反蔣軍兵敗,龐炳勳部營長劉樹森帶全營擔任後衛,完成阻擊任務後往黃河北退卻。行至隴海路和平漢路交叉地段時,遇一股叛軍攔路,試圖繳劉營的槍。劉好言請其讓路,無效。這時恰好天空飛來幾隻烏雀,劉便對身後士兵說,“我打第一個,你們誰打第二個?”身後一士兵應聲,劉便舉起駁殼槍,打中了領頭的一隻鳥,身後那名士兵同時打中了第二隻。叛軍看其槍法如此神奇,隻好放棄繳槍念頭。
劉率後衛營過了黃河,到了詹店附近,又遇一股叛軍,仍然試圖繳劉營的槍,劉又一次施展槍法,又和一名士兵打下兩隻飛鳥,又吓退了這股叛軍。(載《中原大戰親曆記》279、281頁)
3,從十幾歲便加入袍哥的楊國治回憶西康地區兵匪幫會時記述,當年荥經的袍哥女大爺包三嫂帶領一支袍哥隊伍攻入天全縣城,打跑了縣長後,坐在縣政府對面的茶館裡喝茶,看到縣政府大門上的牌匾落款有“黃以仁書”四個字,這正是她的仇人,便對着牌匾連開三槍,分别命中黃以仁三字。(戴《文史資料選輯》第47輯179頁)
4,抗戰時任冀中軍區第九軍分區敵工部副部長、解放後任駐巴基斯坦使館臨時代辦的徐英,回憶1939年,他到剛剛由土匪改編的一支部隊去聯絡營長楊文鳳時,寫道:“楊平時就身帶兩支駁殼槍,我身帶一支駁殼槍,一支八音橹子。我倆正在村邊一面說話,一面走着。前面有幾顆樹,樹上麻雀見人走去就飛,楊一舉槍就打下一隻。”(載《記憶中的戰争歲月》第44頁)
5,據東北民俗作家曹保明記述,東北土匪内部四梁八柱中居首位的炮頭,要求必須“管直”(槍法好)才能服衆,對100步開外的高粱杆、天上的飛鳥,必須甩手就能打中。(載《近代土匪實錄》上卷第13頁)
曹不是當事人,隻是一個著名的東北民俗作家。對于他的描述,我将信将疑。但後來看到了兩個當事人的回憶,讓我開了眼。
6,一個是東北抗聯的彭施魯将軍。在其回憶錄中,講到他剛剛參軍後不久,因聽說第四軍七團團長宮顯庭(收編的胡子)槍法好,想見識一下,宮也很想顯示自己的槍法,便慨然應允。射擊時,宮故意不用匣子槍,而是用比匣子槍重很多也長很多的俄國造水連珠步槍,對着100步開外松樹上臨時刮出的一個直徑10公分的目标,身體半面向左,左手叉腰,右手單手舉槍,大臂伸直,槍不抵肩,立姿,無依托,就這樣打了三槍,打出了一個邊長2公分的等邊三角形。單手無依托打水連珠步槍能打出這樣的效果,可以想見用匣子槍會是怎樣的效果了。(載《我在抗日聯軍十年》第114頁)
7,另一個是孫洪元的回憶。孫是何許人我不清楚,但他目睹了當胡子時報号老北風的義勇軍逮捕和處決漢奸淩印清的全過程,也目睹了該義勇軍在駐地沙嶺的活動情況。孫在回憶中說,在一個集日,老北風和另一首領青山二人到集市上閑逛,走到一個火燒攤子時,二人暗暗比起了槍法。先是由一名警衛将一個火燒向空中扔去,青山舉槍打中火燒的圓心。扔第二個時,二人共同出槍,在火燒的圓心處打出了一個“8”字。扔第三個時,青山讓老北風一個人打,待老北風打過,撿回火燒,卻沒看到火燒的圓心有槍眼,再細看,才發現槍眼是從火燒的這一個窄邊穿過圓心打到了另一個窄邊,彈道剛好走了一個直徑,而火燒的兩面卻絲毫未損。(載《曆史不會忘記》第211頁)
孫的以上記述,不知真假,但我傾向于相信是真的。
8,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将軍犧牲後,參與讨伐的敵僞曾召開座談會,從該座談會紀要中,可以看出敵僞對楊将軍的懼怕:“那家夥可是在二百米之内能打穿放在人頭頂上的蘋果的……”
座談會上,敵通化省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回憶追捕擊殺楊靖宇的情況時說,當伊藤警尉補“向着距三百米前方的楊靖宇”喊話勸降時,楊詭稱投降,要讨伐隊過去一人接洽。可就在伊藤剛剛站起來準備走向楊時,楊連開三槍,全部擊中這名叫伊藤的鬼子的胸部。(載《東北大讨伐》第569頁)
三百米這個說法,有點讓人難以置信,會不會是書寫或印刷有誤?但原文就是這樣,而且對照兩個不同版本的同一份史料,都是三百米。從後來這名叫伊藤的警尉補雖然胸部中彈經救治卻沒有喪命的情況看,也符合毛瑟手槍彈強弩之末才可能出現的情況,因為如果是在二百米以内三槍全部命中要害的話,以毛瑟手槍彈的威力,估計他活不下來。到底是怎樣,留給各位去思考吧,我也不知道。
篇幅所限,就不多舉例了。但就從這幾個例子中也可以看出,中國人玩駁殼槍的功夫,那真不是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