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結束五代十國局面的過程中,北宋統治者着重考慮的問題有二:
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使唐末以來長期存在的藩鎮局面不再出現;
二是如何鞏固新生王朝,使之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下屬将領也被迫“黃袍加身”,起兵篡奪新生政權,通過酒宴方式,威脅利誘,要求進階将領交出兵權。之後,再經過宋太祖和宋太宗兩人的精心治理,宋朝的文臣掌兵體系逐漸形成。自此之後,地方将領的兵權全部上交,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徹底被終結了。
但是,南宋初期的時候,随着金兵的步步緊逼,武将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為了坐穩江山,統治者也不得不預設了武将地位壓過文臣的事實。建炎四年(1130年),高宗下令撤銷禦營司,并将禦前軍和禦營軍改設為神武軍。自此,南宋正式形成了武将手握兵權的局勢。
看到朝廷放開了對武将的管制,南宋将領迅速招兵買馬,不斷地壯大自己的實力。到了紹興五年(1135年),南宋已經形成了五個較大規模的軍事集團。這五個集團,分别由韓世忠、劉光世、張俊、嶽飛、吳玠五将統領。
在之後抵抗金軍的過程中,這五個軍事集團的實力不斷擴充,幾個将軍在自己的地盤也有了民政、财政大權。而且,在戰火中形成的戰友情,相比于上下級的關系更為堅不可摧。為了表示對将軍的忠誠,士兵們很多都是以主将的姓氏為自己的名字。
宋朝以黃袍加身立國,對武将自然很是提防。雖然,金兵進攻的鋒芒被暫時遏制了,但是,武将對皇權的威脅一直是宋高宗的心病。為了令趙氏一脈牢牢地把握皇權,宋高宗在戰事稍緩時就開始削弱武将的兵權。紹興二年(1132年),宋高宗命文臣呂頤浩管轄江淮和兩浙的軍事。
嗅覺敏銳的将士,已經從中看出了高宗打壓武将的心思。之後,宰相張浚在宋高宗的暗中支援下,開始大刀闊斧地開展文臣管理軍事,削弱武将兵權的行動。張浚在朝多年,深谙以柔克剛之道。武将掌兵多年,如果,貿然收回兵權,則必然會引發禍亂。
為了穩定局勢,他先以鎮壓地方起義為名,将嶽飛調往他處,然後,在嶽飛的轄區設定中央管理機構。嶽飛對大宋忠心耿耿,自然對朝廷的旨意言聽計從。看到此計奏效,張浚繼續在劉光世、張俊等人處依法炮制。很快,全國形成了一個以張浚為中心,以各個軍事集團為後盾的攻擊态勢。
如果,張浚繼續步步收回軍權的話,那麼,宋高宗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可惜的是,做出了一點成績後,張浚開始沉不住氣了。為了快速收權,他兩次上書請求罷免劉光世。劉光世掌兵多年,自認為問心無愧,此時,見朝廷如此猜忌自己,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
之後,為了向朝廷表明自己無心謀反的态度,劉光世以病重為由,向朝廷請求告老還鄉。劉光世突然離職,他的部下人心不穩,有不少人投降了金國。宋高宗見局勢失去了控制,于是,隻能暫緩收權。此事過後,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日益緊張,各個将軍無不惶惶不安。
自此,宋高宗下令安定諸将的同時,也讓收回兵權變得越來越困難了。随着年歲漸長,宋高宗削弱兵權的願望越來越迫切。張浚的前車之鑒在前,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宋高宗這次選擇了老成持重的趙鼎主持削權。趙鼎在心中盤算了幾遍後,決定采用以靜制動的做法。
于是,他向高宗建議:先讓高宗出面緩和朝廷與武将之間的關系,然後,以提拔賞賜為名,行分權收權之實。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将嶽飛、張俊、韓世忠三人召回臨安,并分别授予他們樞密使和樞密副使的官職。
表面上看,三位大将都升了官,有了參與最高軍事決策的能力。可實際上,三人與軍隊之間的聯系卻被無形地削弱了。不久之後,宋高宗親自向三人下達中央旨意:“所有的軍隊,都由朕親自統領。任何将領,都不可以在軍中專權。”然後,宋高宗又擴大了軍隊中中層将領的權力。
這樣一來,中級軍官由對将軍效忠變成了對皇帝效忠,武将統帥的權力被架空了不少。宋高宗見自己的計劃初步奏效,于是,趁熱打鐵地下達了第二道指令:“今後,兵權由朝廷掌握。朕下旨更換将帥的話,可以直接派遣文臣去做。文臣進入軍中,和朕進入軍中是一樣的。”
這道指令一下達,也就意味着,文臣的地位徹底壓過了武将。今後執掌軍權的,将是皇帝信任的文臣了。自此,宋高宗如願以償地從武将手中收回了兵權。但是,這也直接導緻了南宋在對外軍事上的疲軟。終南宋一朝,雖然,可以在江南苟且偷安,但卻始終無法收複昔日的河山。
最終,走投無路的南宋終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趙昺随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随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至此,南宋徹底滅亡,四十多年與蒙古抗衡以失敗告終。
參考資料:
【《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中國文明史·宋遼金時期·〈宋代·波瀾起伏的宋代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