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學曆史系副教授朱坤容。
這裡推薦兩本關于日本思想文化的著作,本來,我還想一并推薦鶴見俊輔的傳記和講談社的日本史,但關于前者,已有很多書評;後者的重要性不言自喻。是以就推薦兩本可能關注不多,篇幅較小但學術價值不小的書吧!
《關于漱石的記憶》,[日]夏目鏡子、松岡讓著,李曉光譯,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7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文壇的巨匠,作為時代的重要作家,深受日本人的推崇,也為中國文化界所熟悉;不僅如此,作為轉型時代的知識人,他對近代日本應當如何吸納西方文明的批判性思考在其同時代人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也為之後的知識界留下深遠的餘音。“國民作家”“漱石山脈”這些稱呼,可以說凝練地概括了漱石及其門人對近代日本思想界的意義。
目前關于漱石的文學作品,國内出版和再版了不少,但對于其文明批評的觀察和評論則引進較少,至于個人生平的第一手文獻資料更為稀少。近年來《夏目漱石回憶錄》(古吳軒出版社,2020)、《漱石日記》(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兩種書籍的出版,才有所彌補。鏡子夫人的口述,無疑是了解漱石精神世界的必讀書。社科文獻出版社曾于2019年出版過此書,但今年這一版增加了“編錄者的話”,即松岡讓的回憶,并将書名還原為《關于漱石的回憶》(原名是『漱石の思い出』)。鏡子不單是作家的生活伴侶,也是轉型時代女性和作家創作的見證人,這種多重的視角,使她筆下的漱石的内心世界比單純的夫婦視角更為複雜和多面。
在女性立場的冷靜觀察與主婦身份的無奈嗟歎中,漱石的性情變化、文學創作的初衷以及社會批評的根源顯露冰山一角;而在鏡子的平淡述說中,我們也可窺見身帶病痛的漱石如何懷着對生命的執著竭力突圍的暗潮心瀾……這部口述是一架人性的觀察儀,也是一面性格與人生軌迹的折射鏡。掩卷之餘,可以感受到的是作為一個男性個體的漱石的真實與親切;而在徐徐道來的家常中,我們也可以窺見近代日本初期的種種社會生活面相。
《漢字論 不可回避的他者》,[日]子安宣邦著,顧春譯,三聯書店,2021.10
衆所周知,現代日語由漢字和假名(非漢字的标記符号)構成,而平假名與片假名的形成都借助了漢字。日本近代以前,漢學程度的高低是一個人學養深厚與否的表征,其中就包含了對表記符号漢字使用的娴熟程度。
那麼,日本人如何看待本國語言中的漢字?當代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史家之一子安宣邦先生的回答是,漢字是“不可回避的他者”(本書原名:『漢字論 不可避の他者』)。一邊是“不可回避”,另一邊是“他者”,從“自-他”這一二進制對立的結構來看,這一陳述似乎隻是表明要正視日語構成中存在着異質的漢字。但是,子安先生提醒道,日本人意識到“日語或日文中的漢字為外來文字”是随着其對自己國家及其語言的自我認識發展而出現的。這就意味着漢字的“異質性”的“被凸顯”與“自我”意識密不可分,具體來說,一方面他們意識到外語和國語的共存,另一方面“無法回避”漢字這一異質的他者對本國文字的基礎意義。由此,如何妥善地融和兩者,且能與近代不斷膨脹的民族自我意識自洽,這可謂近代思想文化論中的一大課題。
長期作為日本知識人文化素養象征的漢字,在近代成了涉及民族意識的社會問題,而事實上明治之後也一度産生了是否要廢除漢字的論争。子安在讨論這類問題時并沒有糾纏于論争本身,而是在梳理了多種漢字或漢語觀後,選取思想史中的重要事件作為切入點,将上述争議點的生成因素融入曆史的脈絡,然後做學理的鋪陳與剖析。例如他認為,在近代日本國民自我認同的精神源泉上,國學的代表人物本居宣長對日本第一部史書《古事記》的解讀是一個重大曆史事件。此外,“訓讀”的方式、“倫理”的概念、“國語”的事實等例子,從不同層面細緻展現出日本對東西外來學術思想的不同的在地化處理。
值得指出的是,這部作品固然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論著,但子安先生的立意始終并未局限于一國之語言研究。他認為,漢字确是他者,但促成了日本“文”的成立,維持着日語與他者的聯系;對于東亞國家,漢字更是實作書面語言的重要媒介。保持面向他者的開放性、以及通過同一載體而獲得彼此對話的可能性,這或許是子安先生在這部著作中提示的另一層意義吧!
朱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