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坤容:推荐两本关于日本思想文化的著作

朱坤容:推荐两本关于日本思想文化的著作

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朱坤容。

这里推荐两本关于日本思想文化的著作,本来,我还想一并推荐鹤见俊辅的传记和讲谈社的日本史,但关于前者,已有很多书评;后者的重要性不言自喻。所以就推荐两本可能关注不多,篇幅较小但学术价值不小的书吧!

《关于漱石的记忆》,[日]夏目镜子、松冈让著,李晓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7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文坛的巨匠,作为时代的重要作家,深受日本人的推崇,也为中国文化界所熟悉;不仅如此,作为转型时代的知识人,他对近代日本应当如何吸纳西方文明的批判性思考在其同时代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为之后的知识界留下深远的余音。“国民作家”“漱石山脉”这些称呼,可以说凝练地概括了漱石及其门人对近代日本思想界的意义。

目前关于漱石的文学作品,国内出版和再版了不少,但对于其文明批评的观察和评论则引进较少,至于个人生平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更为稀少。近年来《夏目漱石回忆录》(古吴轩出版社,2020)、《漱石日记》(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两种书籍的出版,才有所弥补。镜子夫人的口述,无疑是理解漱石精神世界的必读书。社科文献出版社曾于2019年出版过此书,但今年这一版增加了“编录者的话”,即松冈让的回忆,并将书名还原为《关于漱石的回忆》(原名是『漱石の思い出』)。镜子不单是作家的生活伴侣,也是转型时代女性和作家创作的见证人,这种多重的视角,使她笔下的漱石的内心世界比单纯的夫妇视角更为复杂和多面。

在女性立场的冷静观察与主妇身份的无奈嗟叹中,漱石的性情变化、文学创作的初衷以及社会批评的根源显露冰山一角;而在镜子的平淡述说中,我们也可窥见身带病痛的漱石如何怀着对生命的执著竭力突围的暗潮心澜……这部口述是一架人性的观察仪,也是一面性格与人生轨迹的折射镜。掩卷之余,可以感受到的是作为一个男性个体的漱石的真实与亲切;而在徐徐道来的家常中,我们也可以窥见近代日本初期的种种社会生活面相。

《汉字论 不可回避的他者》,[日]子安宣邦著,顾春译,三联书店,2021.10

众所周知,现代日语由汉字和假名(非汉字的标记符号)构成,而平假名与片假名的形成都借助了汉字。日本近代以前,汉学程度的高低是一个人学养深厚与否的表征,其中就包含了对表记符号汉字使用的娴熟程度。

那么,日本人如何看待本国语言中的汉字?当代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史家之一子安宣邦先生的回答是,汉字是“不可回避的他者”(本书原名:『漢字論 不可避の他者』)。一边是“不可回避”,另一边是“他者”,从“自-他”这一二元对立的结构来看,这一陈述似乎只是表明要正视日语构成中存在着异质的汉字。但是,子安先生提醒道,日本人意识到“日语或日文中的汉字为外来文字”是随着其对自己国家及其语言的自我认识发展而出现的。这就意味着汉字的“异质性”的“被凸显”与“自我”意识密不可分,具体来说,一方面他们意识到外语和国语的共存,另一方面“无法回避”汉字这一异质的他者对本国文字的基础意义。由此,如何妥善地融和两者,且能与近代不断膨胀的民族自我意识自洽,这可谓近代思想文化论中的一大课题。

长期作为日本知识人文化素养象征的汉字,在近代成了涉及民族意识的社会问题,而事实上明治之后也一度产生了是否要废除汉字的论争。子安在讨论这类问题时并没有纠缠于论争本身,而是在梳理了多种汉字或汉语观后,选取思想史中的重要事件作为切入点,将上述争议点的生成因素融入历史的脉络,然后做学理的铺陈与剖析。例如他认为,在近代日本国民自我认同的精神源泉上,国学的代表人物本居宣长对日本第一部史书《古事记》的解读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此外,“训读”的方式、“伦理”的概念、“国语”的事实等例子,从不同层面细致展现出日本对东西外来学术思想的不同的在地化处理。

值得指出的是,这部作品固然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论著,但子安先生的立意始终并未局限于一国之语言研究。他认为,汉字确是他者,但促成了日本“文”的成立,维持着日语与他者的联系;对于东亚国家,汉字更是实现书面语言的重要媒介。保持面向他者的开放性、以及通过同一载体而获得彼此对话的可能性,这或许是子安先生在这部著作中提示的另一层意义吧!

朱坤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