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供圖/圖)
林培源(青年作家、學者,文學博士)
《流俗地》(長篇小說),(馬來西亞)黎紫書,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1年4月
寫作二十餘年後,黎紫書才找到了獨屬于她、也隻有她才能寫出的文學“飛地”(也是福地)。《流俗地》以馬來西亞“錫都”、被稱作“樓上樓”的小社會為背景拉開序幕,借盲女銀霞的故事,串聯起馬來社會幾十年的風雲變遷。相比第一部長篇《告别的年代》,《流俗地》無意于書寫國族寓言和馬共曆史等沉重的曆史。馬來西亞的殖民地文化、“解殖”抗争、種族歧視等曆史包袱,既是黎紫書這一輩作家必須直面的對象,又是其擺脫馬華文學的“雨林傳奇”與“暴力叙事”(以張貴興《野豬渡河》和黃錦樹《烏暗暝》為代表)的參照物。《流俗地》叙事細密、厚重,是一部有情之作、扛鼎之作,它将“世俗”寄托在細微綿長的“人心”變革之上,标志着華國文學長篇小說的高峰。
《夜遊神》(小說集),孫一聖,上海文藝出版社,2021年9月
在小說集《夜遊神》裡,孫一聖早期所迷戀的那些诘屈聱牙的長句和生僻字都被隐去了,取而代之的是質樸的語言、平實的故事以及對小說叙事老練的掌控力。《夜遊神》是一部煥發着強烈“小說感覺”的小說集,我們很難以某個統一的标尺來衡量它。無論是小說的語言、叙事感覺還是對人物的塑造,孫一聖都采用了不同于傳統現實主義的寫法,其中既有“時空錯亂”和重複叙事,也有意識流、白描和倚重人物對白推進情節的手法。最重要的是,從中能看到孫一聖對傳統說書、蒲松齡的“志異”故事的化用和複歸,這使得小說在叙述現實生活的同時充滿了攝人心魄的“鬼氣”。
《飛鳥和池魚》(小說集),張惠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1年4月
張惠雯的小說裡有一種罕見的分寸感,這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寫作者中很是難得。十個短篇構成的“縣城故事集”别開生面,這是旅居海外的目光在回望,有返鄉者的落寞,在地者的低回逡巡。在這些小說裡,中年人回望青春,甜蜜而傷感,《飛鳥和池魚》,隔着“深淵”互相遙望,《昨日》《良夜》是一種“對倒”,堪稱姐妹篇;《臨淵》裡隐藏了一個殘忍的故事。《街頭小景》最具契诃夫的氣息,故事裡引用了契诃夫那篇《出診》,一百年前的追問,至今仍然發出回響。《關于南京的回憶》最溫暖,如同故事裡吹拂過南京街頭的春風。這些小說裡,總有一雙善良看待世界的眼,但内裡又有張惠雯自身獨特的風格和腔調,細膩、内斂,動人處如同一刹那的火光,照耀黑暗。
林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