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鄧艾什麼被冤殺?原來和司馬氏集團内部的結構性沖突有關

三國後期,曹魏帝國實際掌舵人司馬昭,啟動伐蜀之戰,成功滅掉了蜀漢。然而吊詭的是,在伐蜀之戰中立下大功的曹魏大将鄧艾,卻被冤殺了。成為三國後期有名的冤案。

滅蜀成功後,鄧艾和鐘會沖突頗多,由此産生了“二士争功”的局面,直接導緻鄧艾被冤殺。其實鄧艾之死,和司馬氏集團内部的結構性沖突,有着非常大的關系。這也是鄧艾被冤殺的根本原因。

伐蜀之戰的人事安排

為了平息賈充弑君帶來的巨大政治風波,在曹髦遇害三年後,權臣司馬昭以曹魏實際掌舵人的身份,決定啟動伐蜀之戰。司馬昭領公卿朝議此事時,絕大多數人都反對伐蜀,隻有鐘會贊同司馬昭的伐蜀決定。

公元263年8月,十八萬魏軍兵分三路伐蜀。魏軍的作戰意圖是,鐘會率領伐蜀主力10餘萬人,從斜谷、駱谷的大路進攻漢中;鄧艾和諸葛緒各領3萬人馬,從隴西方向牽制蜀軍。鄧艾沿甘松、沓中阻擊姜維,諸葛緒進占武街、橋頭,切斷姜維的退路。鄧艾和諸葛緒前後夾擊姜維,防止姜維退往漢中。以便鐘會所率領的魏軍主力等迅速占領漢中,進而打開通往成都的通道。

盡管司馬昭并未指定伐蜀統帥是誰,但是從這個人事安排中,也能看得出來,鐘會是實際上就是伐蜀統帥。其實早在伐蜀之戰正式開打之前的幾個月,司馬昭就任命鐘會為鎮西将軍、假節、都督關中軍事。這更加表明,鐘會扮演的就是伐蜀統帥的角色。

鄧艾什麼被冤殺?原來和司馬氏集團内部的結構性沖突有關

鐘會之是以能擔任伐蜀統帥,這和他的出身是分不開的。

鐘會是曹魏重臣鐘繇之子,而鐘繇和司馬懿關系匪淺。鐘會本人和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倆從小一起長大,私交甚笃。鐘會和司馬昭一樣,也是士族出身,都屬于曹魏高幹子弟。再加上鐘會支援司馬昭伐蜀,是以鐘會出任伐蜀統帥,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鐘會比較年輕,并沒有在戰場上得到曆練。反觀隻領偏師的鄧艾,卻是久經沙場的宿将。鄧艾受司馬懿提拔後,長期坐鎮雍涼,掌握曹魏二十萬關中軍隊。姜維北伐時,鄧艾多次出兵與之交戰,并屢次擊破姜維。是以就軍事成就而言,理應由老将鄧艾出任伐蜀統帥。但是鄧艾出身微寒,和司馬昭的關系很一般。而且鄧艾長期在方鎮任職,和坐鎮中樞的司馬昭沒有太多交集。

盡管鄧艾是司馬氏集團一員骁将,但他在司馬氏集團中是處于邊緣位置的,他從來沒有參與司馬氏集團的核心決策

。再加上他當初極力反對伐蜀,是以他自然無緣擔任伐蜀統帥了,隻能帶領一隻偏師,配合主帥鐘會的行動。

鄧艾什麼被冤殺?原來和司馬氏集團内部的結構性沖突有關

但是戰功卓著的鄧艾,是否會配合年輕氣盛的鐘會,恐怕要打個問号了。鄧艾和鐘會,完全在兩種人,其性格秉性、家庭出身、文化背景、功績資曆都是完全不一樣的。很難配合好。這就為後來“二士争功”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伐蜀之戰時,鄧艾巧立奇功

按照已經拟定好的作戰計劃,魏軍開始向蜀漢發起攻擊。

于是征四方之兵十八萬,使鄧艾自狄道攻姜維于沓中,雍州刺史諸葛緒自祁山軍于武街,絕維歸路,鎮西将軍鐘會帥前将軍李輔、征蜀護軍胡烈等自駱谷襲漢中。秋八月,軍發洛陽,大赉将士,陳師誓衆……鐘會分為二隊,入自斜谷,使李輔圍王含于樂城,又使步将易恺攻蔣斌于漢城。會直指陽安,護軍胡烈攻陷關城。姜維聞之,引還,王颀追敗維于強川。維與張翼、廖化合軍守劍閣,鐘會攻之。-《晉書·文帝紀》

不管因為諸葛緒行動遲緩,差了一天的路程未能截住姜維,姜維成功從橋頭突出重圍,率部退守劍閣,依仗險要地勢,和鐘會所部在劍閣對峙。鐘會被姜維困在劍閣,無法前進一步。鐘會曾寫信勸降姜維,但是姜維不為所動。

按照魏軍本來的作戰計劃,鄧艾應該和諸葛緒一樣,領兵東去,在進攻成都的路上,和鐘會部隊回合。但是姜維搶先一步退守劍閣,據險防守,魏軍的作戰意圖無法實作,鄧艾向東和鐘會回合已經毫無意義。于是鄧艾決定出奇制勝,他改走陰平小道,穿越七百裡荒無人煙的艱險區域。鄧艾率部克服路上的艱難險阻,成功達到江油。蜀漢的江油守将馬邈見鄧艾如神兵天降一般,當時就吓傻了,當即向鄧艾投降。鄧艾随後攻破綿竹,斬殺蜀漢丞相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魏軍占領綿竹後,蜀軍全線崩潰。鄧艾乘勝追擊,随後攻占了雒縣,大軍逼近成都。

鄧艾什麼被冤殺?原來和司馬氏集團内部的結構性沖突有關

蜀漢後主劉禅見大勢已去,于是放棄抵抗,直接投降了鄧艾。随後,劉禅派人前往劍閣,令姜維向鐘會投降。姜維領命向鐘會投降。曹魏滅蜀之戰結束,蜀漢滅亡。

二士争功,鐘會向司馬昭誣陷鄧艾,導緻鄧艾被冤殺

在伐蜀之戰中,鄧艾立下奇功,但他的行為,也觸怒了主帥鐘會。因為鄧艾隻把行動告訴了司馬昭,并沒有告訴統帥鐘會。引起了兩個人失和。更關鍵的是,鐘會作為伐蜀統帥,帶領的還是伐蜀主力部隊,卻一無所獲,讓鄧艾搶了頭功,遂更加怨恨鄧艾。

鄧艾率軍進入成都後,自行處置蜀漢王孫公子和文武百官,而且鄧艾當着蜀漢群臣的面,還多次誇耀自己的軍功,引起了司馬昭的不滿。司馬昭派監軍衛瓘告誡鄧艾,“事當須報,不宜辄行”。但是鄧艾居然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頂撞司馬昭。鄧艾的這一舉動,激怒了司馬昭,也被鐘會看在眼裡。

鄧艾什麼被冤殺?原來和司馬氏集團内部的結構性沖突有關

鐘會看準機會,于是就聯合監軍衛瓘,向司馬昭報告,誣告鄧艾謀反。司馬昭接報後,下令逮捕鄧艾父子并押往洛陽處理。很明顯,司馬昭對鐘會和衛瓘的報告是半信半疑的。畢竟鄧艾在沒有上報司馬昭的情況下,就自行任命蜀漢官員,确實挑戰了司馬昭的權威。另一方面,司馬昭遠在洛陽,并不清楚蜀地的真實情況,不敢百分百相信鐘會和衛瓘的話。是以隻是下令收押鄧艾父子,并沒有下令誅殺之。

鄧艾被收押以後,鐘會成了蜀地的最高長官。此時鐘會野心膨脹,想做第二個劉備,割據蜀漢稱王。鐘會趕往成都後,和姜維密謀舉兵反抗司馬昭。按照他們的計劃,姜維先率蜀兵出斜谷,鐘會自領魏軍緊随其後,先占領長安,接着再派騎兵經陸路、步兵經水路,聯合攻克洛陽,就有就能一舉蕩平天下。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鐘會的密謀,很快被司馬昭偵知到了風聲,司馬昭親率十萬大軍駐紮長安,再派遣中護軍賈充率步兵和騎兵萬餘人入斜谷,駐紮在樂城。同時,司馬昭還去信給鐘會,告訴了自己的軍事部署,并稱此舉是為了防備鄧艾。鐘會當然知道司馬昭不是為了防備鄧艾,而是為了鐘會自己。

鐘會知道司馬昭已經對自己起了防備之心,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扯旗造反。但是鐘會以反司馬昭專權的口号,毫無正當性。魏軍将領們并不打算跟着鐘會一起造反,于是鐘會派人把魏軍将領們都關押起來。

鄧艾什麼被冤殺?原來和司馬氏集團内部的結構性沖突有關

鐘會有個愛将丘建,是魏将胡烈舊屬,他派親信利用給諸将送飯的時機,偷偷告訴胡烈,鐘會準備坑殺諸将。胡烈于是寫密信求丘建親兵送與城外的兒子胡淵。胡淵聽聞消息,領本部人馬大舉出動,魏軍其他将士本來就不願跟鐘會謀反,于是一起浩蕩蕩殺入城中。兵變發生,鐘會和姜維先後死于亂軍之中。

鐘會和姜維死後,鄧艾的部将本來打算去營救鄧艾,但是衛瓘擔心自己和鐘會密謀誣陷鄧艾的事洩漏,于是派兵追擊鄧艾父子,最終快馬加鞭斬殺了鄧艾父子。

伐蜀之戰雖然大獲成功,但主帥和功臣出現了二士争功的局面,最終雙雙都不得善終。那麼這背後,到底隐藏着些什麼呢?

司馬氏集團内部的結構性沖突

二士争功、鄧艾之死,可以看得出,司馬氏集團的内部是存在着明顯的沖突,即司馬氏内部士族和庶族之間的沖突。

司馬氏集團的核心勢力圈,是曹魏勳臣的後裔,這些人幾乎都是士族出身,他們和司馬家族關系要好。及至司馬昭掌權時,這些士族仗着和司馬家族是世交,刻意打壓庶族出身的寒門子弟,造成了司馬氏集團内部士族和庶族的對立,形成了難以調解的結構性沖突。

鄧艾是典型的庶族子弟,出身低微,因為司馬懿的提拔和重用,鄧艾也走上曆史舞台,并在戰場上建功立業,成為一代名将

。盡管鄧艾戰功卓著,也是司馬氏集團的成員。但他和司馬家族關系相當疏遠,他在司馬氏集團中,一直處于非常邊緣的位置,從未參與司馬氏集團的核心決策

。而且鄧艾缺乏文化底蘊,還有口吃的毛病,自然不擅長清談。當時司馬氏集團的核心勢力圈,都有不錯的清談功底。鄧艾和司馬氏集團的大多數成員,顯得格格不入。

鄧艾什麼被冤殺?原來和司馬氏集團内部的結構性沖突有關

鐘會出身颍川鐘氏,在當時也是一流高門。鐘會和其他士人群體一樣,對草根出身的鄧艾是非常鄙視的。鐘會曾以“老卒”稱呼鄧艾,足見其态度之輕蔑。伐蜀之戰中,鄧艾偷渡陰平,立下大功,而鐘會卻因為和姜維在劍閣對峙而徒勞無功。

而且鐘會是那種報複心很重的人,鐘會剛成名時,曾拜會當時的大名士嵇康,但是嵇康對他愛搭不理,此舉讓鐘會非常尴尬,梁子算是結下了。司馬昭執政時,曾試圖拉攏嵇康,不過嵇康拒絕了司馬昭的美意。鐘會于是極力慫恿司馬昭,殺掉嵇康,然後司馬昭就真的殺了嵇康。

在伐蜀之戰結束後,鐘會的報複心再次發作,決意要收拾鄧艾。從表面上看,鐘會誣陷鄧艾,是鄧艾立功搶了鐘會的風頭。不過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司馬氏集團内部結構性沖突,士族出身的鐘會,本來就看不慣庶族出身的鄧艾。鄧艾居功自傲,讓鐘會抓到了小辮子,乘機弄死鄧艾。

鄧艾什麼被冤殺?原來和司馬氏集團内部的結構性沖突有關

其實,鄧艾本來是有一線生機的,就是鐘會作亂被平息以後。按正常流程,鄧艾應該是被押到洛陽受審的,但是監軍衛瓘,卻害怕自己聯合鐘會誣陷鄧艾之事被揭穿,于是派兵擊殺了鄧艾父子。嚴格來說,衛瓘這麼做是越權的。因為司馬昭的指令,就是看押鄧艾,并沒有下令誅殺鄧艾。但是司馬昭卻沒有處罰衛瓘,是不是很奇怪。

一點也不奇怪。衛瓘和鐘會一樣,也是士族出身。衛瓘對鄧艾的态度,和鐘會是一樣的。其實不僅僅是鐘會、衛瓘,包括司馬昭在内的士族,都對鄧艾持一種非常疏遠的态度。衛瓘很清楚司馬昭對鄧艾的态度,是以他才敢,在沒有獲得司馬昭指令的情況下,擅自殺掉鄧艾。甚至,滿朝文武沒有人追究衛瓘擅殺大将的責任,反而欲嘉獎其平蜀的功績。

鐘會之亂平息後,司馬昭對鄧艾、鐘會的處置是完全不同的。沒有任何謀反迹象的鄧艾,其家屬遭到非常嚴酷的對待,鄧艾的兒子鄧忠和鄧艾一起被衛瓘所殺,鄧艾在洛陽的兒子随即全部被殺,鄧艾的家人被流放到西域。而對于真正起兵造反的鐘會,司馬昭對他的家屬則是從輕發落。司馬昭隻殺了鐘會的養子鐘毅,和參與謀反事件的鐘會侄子鐘息。鐘會的其它族人,則完全沒有受到牽連,照樣在朝廷做官,爵位如故。

鄧艾什麼被冤殺?原來和司馬氏集團内部的結構性沖突有關

司馬昭對鄧艾、鐘會的差別對待,顯然也是基于司馬氏集團内部結構性沖突而做出的必然選擇。以士族出身的勳臣後裔為代表的貴戚圈,構成了司馬氏集團内部的核心勢力,彼時司馬昭則是這個核心中的核心。除了貴戚圈,司馬氏集團還有以鄧艾、石苞、王濬為代表的草根圈。但是草根圈在司馬氏集團内部,一直是處于非常邊緣的位置。貴戚圈排斥異己,打壓和壓制草根圈,使得司馬氏集團内部沖突非常突出,也影響了鄧艾的身後事。

西晉建立後,為鄧艾平反之事一波三折

盡管所有人都知道鄧艾是被冤殺的,連司馬昭也十厘清楚。但沒有人替鄧艾主持公道,更沒有人提議為鄧艾平反。西晉建立後,雖然有些官員提議要為鄧艾平反,但這些官員人微言輕,不能起到什麼效果。而且晉武帝對為鄧艾平反之事,也非常冷淡。

鄧艾什麼被冤殺?原來和司馬氏集團内部的結構性沖突有關

西晉建立後,鄧艾的平反之路,也是經曆坎坷,到最後,也是有限度平反,沒有完全平反。晉武帝即位後,下令特赦鄧艾的家人,但依然認為鄧艾有罪。

泰始元年,晉室踐阼,诏曰:“昔太尉王淩謀廢齊王,而王竟不足以守位。征西将軍鄧艾,矜功失節,實應大辟。然被書之日,罷遣人衆,束手受罪,比于求生遂為惡者,誠複不同。今大赦得還,若無子孫者聽使立後,令祭祀不絕。”-《三國志·魏志·鄧艾傳》

诏書中有“實應大辟”之語,說明晉武帝還是堅持認為鄧艾是有罪的。隻是因為他“束手受罪”,沒有逃跑、甘願受罰,所有可以酌情減輕其罪罰。

泰始三年(267年),議郎段灼上書晉武帝,建議晉武帝為鄧艾平反,但是晉武帝并沒有接受。原因有兩點:

1,鄧艾是司馬昭明令要求處理的人。如果為晉武帝為鄧艾平反,那就說明司馬昭做錯了,這是在否定父親司馬昭,在以以孝治國的西晉,晉武帝顯然不會這麼做。

2.西晉是建立在士族門閥基礎上的王朝,朝堂之上,士族出身的官僚,占據着西晉的半壁江山。而且他們都是擔任一些非常重要的職位,出身高貴的他們黨同伐異,反對為那個出身低微的鄧艾平反,導緻鄧艾平反之事遭受了非常大的阻力。

鄧艾什麼被冤殺?原來和司馬氏集團内部的結構性沖突有關

一直到泰始九年,給事中樊建上書晉武帝,認為鄧艾的冤情是天下共知,如果晉武帝不為鄧艾平反,那麼晉武帝提倡的“聞惡必改”則徒有虛名。

晉武帝這才勉強同意為鄧艾平反,讓鄧艾的孫子可以入仕做官。但平反并不徹底,還是認為鄧艾有罪,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平反。

九年,诏曰:“艾有功勳,受罪不逃刑,而子孫為民隸,朕常愍之。其以嫡孫朗為郎中。”-《三國志·魏志·鄧艾傳》

這次并不徹底的平反,算是為鄧艾平反之路劃下了句點。

從為鄧艾平反之事,可以看出晉武帝的态度是多麼消極。這背後實則是司馬氏集團内部的結構性沖突,從曹魏後期,一直持續到西晉初期。

繼續閱讀